
孩子骑车出去和同学玩了之后还会回家,但上大学的孩子家长却提前体验到了空巢的感觉。近日,关于“提前空巢”的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尤其是大学生家长们纷纷表示,升入大学后才真切体会到孩子真的“翅膀硬了,飞走了”。
家住杭州市余杭区的王女士有一个大一新生的儿子,国庆中秋假期结束后,儿子回到学校才一周多,王女士就已经非常思念他。她认为,六年级的家长觉得孩子中秋节不参加家庭聚餐就是“提前空巢”,其实这还早。王女士的儿子在杭州某大学就读,虽然离家不远,但他性格独立,平时除了上课还有很多兴趣爱好,是学校社团的主力队员。他说下个月一定回来,王女士现在天天盼着学校放假。
相比之下,家住滨江区的张女士对这种情况看得很开。她的儿子读大二,虽也在杭州上学,但回家的频率已经从大一的每个月一次变成了寒暑假回家。张女士说,孩子上大二之后明显忙了许多,有时候打电话也接不到。她和丈夫的心态已经放稳了,孩子不回家时,他们过年过节就出去旅行,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像周女士这样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长,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感觉。周女士的女儿出国念书后,她身边的亲朋好友建议她再重新生一个孩子,但她决定提升自己,报了心理学课程。她认为这不是“空巢”,而是新的人生阶段。
对于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提前体验“空巢”的心理落差问题,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徐梓俊表示,这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他建议家长要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焦虑,避免脱离父母监管就会“学坏”或“不安全”的想法,给予孩子更多成长的空间。另一位高校辅导员建议,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寻找合适的交流节奏,既不要完全“放养”,也不要管得太多,可以探索最舒适的联系频率和内容,并根据孩子的状态进行调整。
对于那些孩子在较远地方求学的家长,可以试着把关注重心放在爱人和自己身上,重新拾起之前的个人爱好,或者发展新的爱好来填满空闲生活。这也是和爱人重新体验“二人世界”的良好时机,可以通过重新装修房子、改变布局,来营造一种开启新生活的温馨氛围,让“空巢”变“爱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