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对他的影响。2018年10月16日,葛墨林院士告知潘建伟,杨先生身体状况不佳,但仍在顽强坚持。两天后传来噩耗,令人悲恸。
杨振宁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在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凝聚态与统计物理等领域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深刻影响了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他不仅以卓越的学术成就照耀后学,更以广博的胸襟和不倦的关怀启迪无数后辈追求科学真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
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同样能够做出顶尖的科学发现,激励众多青年学者投身于科学探索。潘建伟在科研道路上有幸得到杨振宁的启迪与指引。
潘建伟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是在1992年6月,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庆祝杨先生七十华诞举办“非线性科学与理论物理学术报告会”。会上,杨先生说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听这样的报告未必立刻有收获,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会影响你的一生。短短几年后,潘建伟真切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1995年,潘建伟参加南开大学的理论物理前沿研讨会,并汇报有关量子芝诺效应的研究。会上得知杨先生高度重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前景。果然,激光冷却原子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BEC的实验实现又在2001年再获殊荣。杨先生敏锐地洞察到其重要性,这也是潘建伟第一次接触到BEC的概念。
南开大学的这次会议对潘建伟的科研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6年,他前往奥地利留学,进入量子信息这一新兴领域。随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由BEC而兴起的超冷原子量子调控对于实现可扩展的量子模拟和计算的重要价值愈发显现。因此,他在从事光量子信息研究的同时,逐步对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今日,这一方向已成为他们团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2001年,潘建伟开始在中国科大组建实验室,开展光量子信息研究工作。2004年,他们在国内的团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展——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五光子纠缠,推动中国的量子信息实验研究跻身世界前列。2005年3月,朱邦芬院士告诉他,杨先生对这项成果十分感兴趣。经朱老师引荐,潘建伟第一次与杨先生面对面长谈。交谈中,他深切感受到杨先生虽已高龄,但思维依然清晰,对量子信息充满好奇与热情。杨先生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意味深长地说:“激光有无限的未来。”临别时,杨先生赠他《杨振宁文集》,并鼓励他尽早全时回国。
2008年,潘建伟全时回到中国科大工作。2009年,杨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新领域叫作‘冷原子’研究,现在是一个最红的领域……这个领域还要高速发展,在50年代可以说是理论走在前面,现在则是实验带着理论走……”尽管当时国内在超冷原子量子调控方面的基础尚薄,但杨先生的洞见无疑给予了他们巨大的信心。
2010年起,他们开始搭建超冷原子实验平台。经过多年的磨砺,2016年终于迎来突破——首次利用中性原子实现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人工合成。2017年,他们利用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首次在实验上验证了一维玻色气体的量子临界性及汤川-拉亭杰液体理论的预言。他们在冷原子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仅在《自然》和《科学》期刊上就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如今已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前列。
杨先生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潘建伟支持,还在其他方面帮助他。回国独立开展光量子信息实验研究之初,潘建伟与留学期间的导师安东·塞林格教授产生了一些误会,影响了合作。杨先生得知后,主动牵线,促成他们当面沟通。后来,他们在“墨子号”量子卫星项目中重启合作,最终实现了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直到现在,他们与塞林格教授团队还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杨先生一直心系故乡。他欣然担任依托中国科大组建的“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并支持设立“杨振宁学者”项目,以其崇高的学术声望与人格感召,支持中国科大及相关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世界顶尖人才。
杨先生曾忆及1945年赴美途中第一次吃到冰激凌的喜悦,也提及到美国后才真正“吃饱”的感慨。那一代科学家在困顿中求学问道,因对科学的热爱而不舍昼夜。2019年,随着“墨子号”量子卫星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他们荣幸地将载荷样机捐赠国家博物馆。捐赠仪式上,杨先生动情地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中国‘天亮’,如今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为体现先生的美好愿望,他们将正在研制中的中高轨道量子科学卫星命名为“晨曦号”。
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探索的典范,更是精神传承的灯塔。他以理性之光、爱国之心与仁厚之德,为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离世让我们痛失一位伟大的师长,但他给予我们的智慧与勇气,将永远激励我们。面对他的远去,我们怀着悲痛与怀念之情,更要以敬畏与感恩之心,将他的精神化为前行的力量,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