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成都一家攀岩馆里,音响放着轻电子乐。二层高的岩壁上,一位女孩正攀到顶点:手指用力、脚尖点壁,整个人在金黄灯光中定格成剪影。
“这就是‘上墙人’的日常。”钱小磊笑着说。五年前,他还只是个互联网内容编辑,如今却成了全国连锁攀岩品牌“香蕉攀岩”的创始人。“我们做的,不只是攀岩馆,而是一种让年轻人愿意停下来的生活方式。”
攀岩这项曾被公认的极限运动突然在城市里流行起来。据《中国攀岩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811家攀岩馆,较2023年底新增了175家,同比增长27.5%。
钱小磊原本是个互联网编辑,在进入攀岩行业之前,他是一名媒体人,日更稿子、做内容策划、分析数据。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一个普通的团购券让他第一次走进攀岩馆。
“第一次体验其实挺糟糕的。”他说,那时的攀岩馆昏暗、闷热,空气里弥漫着汗味,但墙上的老手们神采飞扬,“我记得他们光着膀子在练,那个画面让我觉得这个运动很特别——虽然我一上去就掉下来了。”
六年后,这位“掉下来的新手”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连锁攀岩品牌之一——香蕉攀岩的创始人。从2026年初第一家店开业,到如今全国17家门店遍布成都、长沙、深圳、武汉等城市。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下旬,国内攀岩相关现存企业达1.18万家,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注册量方面,近十年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4年注册量达2156家,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1535家,今年新注册企业多分布在新一线城市,占比达22.02%。
“其实我们并不快。”他说,“五年17家店,在餐饮或咖啡行业都不算快。但对于攀岩,这是从零到一的积累过程。”
攀岩在中国的普及始于一个重要节点——2016年进入奥运会项目。那一年,钱小磊敏锐地察觉到“一个运动进入奥运项目的意义”,并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攀岩垂类媒体之一“岩点”。
数据显示,中国攀岩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26年的不足1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约40亿元,攀岩馆数量超过800家,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不到100家。社交媒体上,“城市攀岩”“打工人解压墙”等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大量Z世代和女性用户。
“它满足了城市人新的运动需求,”钱小磊说,“不用约人,不受天气限制,一小时就能出汗。它比健身更有趣,比球类更自由。”
攀岩也在成为都市新社交。有人下班后在岩壁上“打卡”,有人把它当作社交货币——发小红书、认识新朋友。“很多人以为攀岩只是力量运动,其实更多是脑力,”钱小磊解释,“你要分析路线、掌握身体的重心分配,这是一种‘智力型运动’。”
“为什么叫香蕉攀岩?”钱小磊笑着回答道:“因为我们不想让这个运动显得高冷。过去的攀岩馆都叫什么山、石之类的名字,我们希望让人一看到‘香蕉’就觉得好玩,也记得住。”
香蕉也是攀岩者补充能量的首选食物。后来,有会员提议在馆内提供免费香蕉,这个“小创意”成为品牌标志——“很多打工人下班晚,不吃饭就来爬,吃两根香蕉正好。”
钱小磊在成都开馆的选址,第一点就考虑到了阳光。后来去了法国考察,钱小磊印象最深的是巴黎的一家攀岩馆:昏暗灯光、酒吧音乐、攀岩墙边是餐桌和啤酒。“那一刻我觉得,这不只是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香蕉攀岩的设计理念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每家店都有足够好的光线,有打工人需要处理工作的“静音舱”,在成都馆里还有麻将桌。“麻将桌的设计也很意外,那是因为店里有个奇怪的方形空间,我们决定不浪费,让大家能打‘体能争霸麻将’。”
介于运动与社交之间,攀岩馆既是打工人的放松地,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商业逻辑上,这种“第三空间”概念让香蕉攀岩区别于传统场馆。“我们希望攀岩不只是攀岩,而是一种‘轻生活方式’。”
虽然攀岩馆数量增加迅速,但集中在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潜力仍然巨大。全国三百多个地级市、县级市,有一半还没有攀岩馆。钱小磊说,“所以真正的市场还没开始。”
在中国的运动消费结构里,攀岩的“门槛高、盈利慢”一直是痛点:“这是个慢生意。”钱小磊坦言:“我们赚的不是你不来的钱,而是你来的钱。攀岩馆只有人来了,线路更新了,体验好了,才会活下去。”
当下,攀岩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一方面,女性用户与Z世代入场,攀岩的社交属性被放大。另一方面,设备国产化和场馆标准化正在降低成本,催生更多创业者。
据数据统计,从城市线级分布来看,今年新注册的攀岩相关企业多分布在新一线城市,占比达22.02%。其次为一线城市、三线城市,分别占比19.71%、19.64%。“我希望未来攀岩能像健身一样方便。”钱小磊说,“每个城市,你家附近或者公司附近都有攀岩馆,这样每个城市的年轻人都有机会体验。”
当人们在墙上寻找平衡、用手指感知身体与重力的关系时,攀岩已不仅仅是运动。“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尝试攀岩这项运动,也希望大家在攀岩里能找到既能挑战自己,又能放松自己的快乐。”钱小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