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十四五”即将结束,中国GDP有望突破130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然而,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摆在面前: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剩10年时间。四中全会将“十五五”定位为“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这五年需要突破哪些难关?又将如何重塑中国的发展逻辑?

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中国经济总量已占全球18%以上,但人均GDP仍仅为发达经济体的三分之一。全会公报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总结过去五年,并强调“十五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窗口期”。这种紧迫感源于三重压力:2035年的时效约束、国际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和民生需求升级的内部挑战。

科技部长阴和俊指出,“创新驱动是核心动能”的深层含义在于:未来五年必须完成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型。全会部署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方向,旨在同步解决发展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成果共享的现代化系统工程。

《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首要战略任务,释放出明确信号。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钢铁、机械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率需从“十四五”末的50%提升至70%以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计划翻番。这种“固本育新”的双轨策略,本质上是为了应对“卡脖子”风险的主动布局。数据显示,我国在5G、新能源等领域的专利储备已实现并跑,但在芯片、工业软件等基础环节仍有20%-30%的技术依赖。全会提出的产业链安全监测体系,通过制度化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在关键领域实现“非对称赶超”。
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披露的数据表明,“十四五”末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达3.2人,但城乡差距仍达1.8倍。“十五五”期间将面临更严格的考核:县域医共体建设要覆盖90%以上县区,三级医院分级诊疗率需提升至75%。人口政策则呈现更强的系统性特征。从婚育观引导到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增至680万个,从银发人力资源开发到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超80%,这些量化指标构成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全会强调,民生保障不仅是简单投入问题,更是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
商务部长王文涛提出的“制度型开放”在自贸试验区升级方案中已有体现。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的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制度正向全国21个试验区推广。这种从商品开放向规则开放的转变,与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呼应——全国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已归集6.2亿条企业信用信息,地方保护主义投诉量同比下降37%。
农业农村现代化被韩文秀称为“最大短板”,但也是改革空间最大的领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划从61%提高到65%,这意味着在耕地保护红线之外,更多要靠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创新手段。广西糖料蔗、黑龙江大豆等产业集群的实践表明,现代化大农业完全可能成为新的增长极。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改革开放已走过47年;向前眺望2035年,正好是同样的时间跨度。“十五五”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前半程成果的检验期,更是后半程冲刺的蓄力期。全会提出的“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本质上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完善和民生保障的系统性突破,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韧性根基。这五年将见证更多产业化突破、制度创新和生活质量改善。当历史机遇与战略定力相遇,中国正在书写现代化征程中最关键的转型篇章。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