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了最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均已达到2000元。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提出要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比去年10月,至少已有18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内蒙古在调整后,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为2270元,涨幅达14.65%。贵州、安徽、福建、重庆、四川、青海、广西等地该档次的涨幅也在10%以上。
调整后,上海以2740元位居榜首,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的最低工资标准也达到了2400元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体量相对不大的省份,如宁夏,最低工资标准也不低,第一档次为2235元。这表明测算最低工资标准时考虑了多重因素,包括最低生活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及就业状况等。
目前,还有其他省份的调整方案待正式执行。江西省人社厅发布征求意见稿,计划将一类区域最低工资标准由2000元调整到2240元,二类区域由1870元调整到2090元,三类区域由1740元调整到1950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也将同步调整,从2025年12月1日起执行。西藏自治区则决定将月最低工资标准由现行的2100元调整为2360元,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现行的20元调整为23元,从2025年11月1日起执行。
多个省份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保持一致。例如,四川和重庆的最低工资标准自今年1月1日起进行了调整,分档和数额相同。此前,江苏和浙江也曾两次同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这些调整并非巧合,而是为了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劳动者权益。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与四川省人力社保厅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建立两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联合评估机制,同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尽量保持一致。此举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标杆。
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对普通人影响深远。通过加班工资基数、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等传导机制,最低工资标准对企业减少不规范行为、维护劳动者权益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同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也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减少收入分配矛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相关专家建议建立最低工资调整幅度与当地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社保缴费基数、最低生活保障、失业金及退休人员职工平均养老金同步增长机制,并推广覆盖至城镇所有就业人群,尤其是数字经济下的平台就业人员。此外,还应建立人工智能+最低工资监测监管体系,加强对最低工资决定和调整机制的微观分析和宏观指导。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