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针对青年学生群体,以求职兼职等名义拉拢、利诱甚至胁迫个别学生从事涉密资料搜集等间谍活动及其他违法行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相关案例提醒我们警惕“私人定制”的招聘陷阱,避免陷入间谍窃密圈套。
金某在读研期间需要实习经历,在校内论坛发现某国驻华使馆发布招聘经济学、管理学在读研究生担任兼职研究助理的信息。他向指定邮箱投送简历后,很快便被一位自称是某国驻华使馆外交官的A面试,并顺利“入职”。
金某按照A的要求,在互联网上查询经济类公开数据并撰写调研报告,按次收取现金报酬。虽然金某曾产生疑虑,但A表示这些材料仅用于两国经贸合作,自己只是找助手帮忙编写而已。考虑到只需简单搜集公开材料和撰写报告就能获得高额报酬,金某继续与A保持合作,即便毕业后也未中断。
随着合作深入,A要求金某签订《咨询顾问协议》,不仅约定按月支付薪金,还将合作方向转向政治、能源、国际问题等敏感领域。A强调此类调研报告报酬翻倍,并指导金某进行敏感数据搜集和分析、撰写报告,同时希望金某结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金某开始怀疑A的身份,感觉存在风险,遂主动疏远,停止合作。
事实上,国家安全机关早已将A纳入侦察视线,并确认其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鉴于金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工作且主动停止违法行为,未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机关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没收其违法所得。
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应当自觉维护国家安全。面对境外机构或个人提出的所谓“学术交流”“合作邀约”“高薪兼职”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认清间谍“圈套”,切莫因小失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规定,实施间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自首或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予以奖励。
如发现或遇到可疑情况,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