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Sora出现是iPhone时刻,Sora2就是iPhone4时 99xcs.com

1

刚刚过去的2025年十一黄金周,朋友圈被两款互联网产品刷屏。第一款是高德的扫街榜,第二款是Open AI的Sora 2。

高德扫街榜单我们之前已经聊过,这里就略过不谈,今天主要说第二款——来自大洋彼岸的Sora 2。

Sora 2这次的升级真的震撼人心,它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丁道师

,赞

6

第一,能生成带声音的内容。以前无论是Sora的早期版本,还是国内的“可灵”等同类产品,虽然能生成动态视频,但都没有声音,声音需要单独后期搭配。

而现在Sora 2能直接生成声音,且声音质量极高,已经达到让人难以分辨是真人还是机器发出的水平。

第二,画面更精致、更细腻,让人更难分辨真实与虚拟。这里说的“精细”,不仅指画质本身的清晰度,更关键的是它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更到位了。Sora刚推出时,能生成“咬苹果出现缺口”的画面,说明它已能理解基本的物理逻辑。

而这次Sora 2的强大之处在于,不仅能理解物理世界,还能理解不少人文层面的信息。比如,我们之前总认为唐代诗歌的意境美是方块字特有的,很难将其转化为视频。但我做了个测试,把杜甫的诗歌输入给它,它居然真的生成了视频,视频质量让我特别震撼,甚至会怀疑“这真的是机器生成的吗”。

第三,从工具到社交产品。这也是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改变,以前Sora早期版本不管再怎么强大,都只能算是一款工具,而现在的Sora 2,已经成了一款社交APP,AI生成视频的能力只是服务于其社交属性的手段。

它的产品界面看起来很像抖音,点击生成按钮会弹出输入框,支持输入汉语或英语,生成的视频会进入草稿库,之后能非常方便地无缝衔接发布,“生成+发布”的流程特别流畅。而且用户使用时,也是像刷抖音或TikTok一样逐条浏览,整体使用感受和抖音、TikTok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有人说,Sora 2就是一款AI版的抖音、AI版的TikTok。

2

如果说Sora出现是iPhone时刻,Sora 2就是iPhone4时刻。

2010年iPhone4 的发布,用视网膜屏幕、前置摄像头、三轴螺旋仪和一体化金属机身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在此之前,手机只是通讯工具或者后来升级为通讯工具,而iPhone4 将其变成集娱乐、创作、社交于一体的移动终端,彻底改写了行业规则。

而Sora初代像初代iPhone,首次实现了高质量文本到视频的生成,证明了AI理解物理逻辑的可能,如同 iPhone 首次将触控体验带入主流。

而 Sora 2的突破恰似iPhone4 的颠覆性升级,前者用音画同步、人文意境理解(如还原杜甫诗境)解决了初代功能残缺的问题,后者则用视网膜屏幕填补了早期iPhone 的体验短板。更关键的是,Sora 2从工具转向AI社交平台,就像iPhone4通过进一步通过App Store构建生态,将智能产品升维成生态入口。

iPhone4的发布,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浪潮,在2010年之后,一大批全新的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后来我还组织过多场线下沙龙活动,有大量iPhone开发者参加(在此之前,压根没有这个工种)。

Sora 2正让视频创作成本骤降,假设传统动画每10秒钟几万元成本,如今就是白菜价,还催生出“生成 + 发布”的无缝社交闭环。

未来,它或许会像iPhone4颠覆功能机或者颠覆传统塞班机那样,让专业视频制作走向全民化,从电商虚拟主播到文化遗产数字化,甚至重构内容产业的版权与创作逻辑,开启人机协同创作的全新时代。

3

是的,随着Sora这种产品的不断迭代升级,未来我们制作影视、游戏、动漫的效率会呈现几何倍数增长。

甚至,我有一种预感,最多3年时间,AI生成的大电影,就可以拿到龙标或者别的国家许可,在电影院上映了。

4

这段时间,有很多业界人士使用了Sora 2之后,更悲观的认为,在文生视频领域,我们与美西方的差距被拉大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思考了很久。

一年半前,我预判快手的可灵有望成为“中国版Sora”,并会全面对标Sora。

后续的一年半里,尽管可灵未完全成为“中国版Sora”,但在国内人工智能生成视频赛道上,它始终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足以代表中国在该领域的实力。前不久,当快手可灵宣布单季度收入突破2.5亿元时,我甚至认为,凭借可灵的亮眼表现,可灵已具备“再造一个快手”“赶超Sora”的潜力。

然而这个国庆节,Sora 2的正式上线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展现的生成能力,带来的震撼程度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包括可灵在内,国内其他同类产品差距一下拉大了。

Sora 2有多强?用我们前面的话来说,人工智能生成视频的“iPhone4时刻”已然来临。

差距拉大但换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Sora 2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明确的对标参照物。对于快手的可灵而言,未来完全可以像小米手机对标苹果那样,以Sora 2为目标倒逼自身能力升级,真正向“中国版Sora”的定位靠拢。

是的,Sora 2推出,对中国AI生视频赛道不完全是冲击。即便差距看似扩大,却也给出了“摸着美方的石头过河”的清晰路径。接下来,以快手的可灵、BAT旗下相关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力量,完全可以在这种压力与倒逼之下奋起追赶,推动整个人工智能生成视频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两天,我也对该赛道的两位创业者王克江、王之波说:“新的使命已经到来,你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AI工具,为市场创造更多优质的文化娱乐产品。”

5

最后说点不算题外的题外话。

被Sora 2(Sora的定位其实不是AI生产视频工具,而是世界模拟器)震撼过后,也给了很多人一个启发:我们现在所处的所谓真实世界,是不是被更高的存在虚拟/模拟出来的?

我们所以为的喜怒哀乐和自我意识,是否只是那个更高存在用机器模拟的一段程序或者代码?

就像沈腾电影《抓娃娃》中隐喻的那般。

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可以作位本文的结尾。

在一间教室里,魏翔老师给同学们上课,进行了一场关于唯物主义和自我意识的辩论。主人公马继业(史彭元扮演)在辩论中说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话:“难道你们不觉得一切都是被操控的吗?被监控的吗?我们的一切好像都是预设好的,安排好的。”

他说,无论是老天爷、上帝还是黄大仙,似乎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预设、在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不自知。他还反问其他同学:“难道你们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吗?没有这样的体会吗?”

他说完这些话后,满室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