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鸿蒙大会定调:下一个五年,拼的不是算力,而是把AI装进OS里(鸿蒙开源七巨头) 99xcs.com下一个五年,决定胜负的不只是“谁的AI更强”,而是“谁把AI装进操作系统里、把生态做厚做实”。

在开源鸿蒙技术大会2025上,项目群技委主席陈海波把话说得很直白——“下一个五年,智能化将成为主旋律”,系统与AI的深入融合是架构演进的中心。

与此同时,华为余承东给出了一条更关键的“速度曲线”:鸿蒙5终端从0到1000万用了近10个月,从1000万到2000万只花了2个月,这意味着从“试水期”正式迈进“加速放量期”。

站在更大的背景里,一边是万物智联带来的设备形态爆发,一边是“信创”推动的国产替代窗口期;

操作系统从“资源管家”向“AI时代的调度与安全中枢”演进,已经成了明牌。

核心变化:从功能对标到生态重构

过去我们常用“功能对标”思路:海外怎么做,我就适配追上去。

如今思路变了,正在转向“生态重构”——以国产OS为底座,和头部应用“协同创新”,先把场景打通,再谈性能拔高。大会上能看到钉钉、WPS、万兴科技等伙伴“站台”,一批国产软件从被动适配走到深度协作。

以万兴为例,其脑图、图示、喵影等产品已适配鸿蒙,跑在电力、能源、金融、汽车制造、教育等行业:高铁上用平板改甘特图,回家电脑无缝续改;账号权益互通;

更关键的是可私有化部署的AI,生成和处理全在内网闭环,兼顾智能与安全。

反观海外工具,典型如Visio:强在Windows生态,但对国产OS/CPU支持不足,移动端多为预览,跨格式交互易出错;

而国产软件的优势在于接口开放、响应快,遇到新形态(例如三折叠设备)还能和硬件团队一起“拉通”适配,这就是“从跟随到共建”的现实差距。

系统×AI是正解,但决定成败的仍是工程与生态

图源:钛媒体

我更看重这三条“硬指标”。

其一,接口开放与调优效率:开发者要的不只是口号,而是可用、可调、可回退的系统能力,尤其是端侧算力调度、权限沙箱、跨设备协同等“底盘”。

其二,头部应用的适配深度:生态不是“装机数”,而是“可复用的生产力”。当办公、设计、视频、政务这些高频应用把关键链路用起来,OS的价值才算落地。

其三,政企规模化复制能力:在“信创”目标(央国企到2027年实现全链路国产替代、关键行业核心环境国产化率>70%)牵引下,谁能把一地成功经验复制到多地,谁就能穿越周期。

必须承认,鸿蒙与传统主流OS相比仍有短板:生态体量、跨平台与多芯片适配的工程成本、长期运维与培训投入……

但它在安全与合规上已建立底气——鸿蒙微内核通过CC EAL6+、Harmony NEXT通过CC EAL5+;

更重要的是,“双向适配”的工作方式(系统让出更深能力、企业私有化AI落地)正在把效率拉起来。简单讲,系统×AI是路线;工程力×生态力才是终局。

五年窗口期,拼的是“把难题做薄”的能力

当我们不再只问“AI有多强”,而开始问“它在系统里跑得多稳、生态里跑得多广”,中国软件产业的路径就清晰了:把难题做薄,把成本打穿,把服务做深。

开源鸿蒙要解决的不只是接口、兼容与认证,更是让更多行业在同一数字底座上“串”起来,形成真正可持续的生态网络。

对开发者,这是一个可以“写进底层”的窗口期;对企业用户,这是一次“智能与可控兼得”的升级期;

对普通用户,就是更贴近日常的体验跃迁——端侧智能、跨端协同、隐私可控。

最后留给小问题给各位朋友,在你所在的场景里(办公/设计/视频/政务),你最希望哪一条先“鸿蒙原生化”?

如果要在“更开放的系统接口”和“更严格的私有化AI”之间做权衡,你会把票投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