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惠民⑨|徐州:上车即入院,5G智慧医疗开启生命救援“加速度” 99xcs.com

急诊急救是医院战场上最激烈的前沿阵地,如何才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记者获悉,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推出了5G智慧“上车即入院”项目。这种“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模式让救护车抵达医院时救治团队已全员就位,患者直接进入抢救流程,有效做到了与疾病“抢”时间,大幅缩短了疾病救治的“窗口期”,把握急救“黄金4~6分钟”。

轻触一键打通院内外互联互通,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

在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调度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多辆救护车的运行状态和患者信息,而这正是5G智慧急救系统的中枢大脑。通过5G网络,救护车上的车载音视频、患者基本信息、生命体征信息、车辆动态地址等信息,能够实时传输到目标医院,实现与医院急诊信息的互联互通。

半个月前的一天午后时分,63岁方先生(化姓)被严重的憋喘与大汗淹没,生命垂危。在派车途中,调度员立刻通过计算机辅助生命支持系统(CALS),向患者家属推送了基础急救指导。当急救人员冲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方先生因无法躺平而痛苦地“端坐呼吸”,每一口喘息都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连接上监护仪上后,闪烁的每一个数据都在“报警”:心率47,血氧81%……病情危重!急救人员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采取呋塞米利尿等治疗措施。

上车后,急救医生便立刻启动“上车即入院”系统,手机一键打通院内抢救的绿色通道,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心电图波形、车厢内视频画面实时传输到了抢救室大屏上。此时,急诊科主任可在院内清晰地看到患者抢救场景,及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后续抢救需要的设备、药品,联系院内专家到抢救室就位等待患者到来。当120急救车抵达医院时,院内团队已做好抢救准备,整个救治过程环环相扣,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无独有偶,因颈椎骨折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70岁的患者唐女士(化姓)必须依靠呼吸机,从徐州仁慈医院安全转至徐医附院。在飞驰的救护车上,急救医生轻触屏幕,通过一体化小程序完成了预约挂号,将关键信息提前送达徐医附院。急诊室立即响应,备齐设备,严阵以待。救护车抵达后,唐女士被迅速送入抢救室。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因院前急救一体化系统的介入,至少赢得了10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

数智赋能急救体系,构筑坚实生命守护防线

“上车即入院”模式无疑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发挥着高效协同与关键作用。不仅如此,近年来,徐州市120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分别结合院前、院中、院后,对呼救、响应、调度、急救、进院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的设计,先后安装了“手机呼叫即定位、聋哑人无障碍呼救平台、视频呼救(0516-120)、大数据生命支持系统CALLS、智慧化派车、5G智慧上车即入院”等程序和软件,基本实现“呼叫即定位、呼救即抢救、上车即入院、下车可溯源”。

创新服务的探索,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徐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在电话呼入后,120急救调度员主要依靠询问来获得位置信息,要实现在1分钟内获得位置信息、疾病症状信息有一定难度。同时,在调度方面则是由调度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就近车辆。而如今,徐州与“位置网”合作,实现了“手机呼入即定位”功能,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急救120创新采取“冒泡法”推送车辆,一旦确定呼入位置信息,系统就会把当值车辆按照最近、最优、无任务车辆的顺序排列出来,调度员直接派排名第一的急救车辆即可。数据显示,项目试点后,120呼叫及救护车到达时间从13.95分钟缩短至12.87分钟。而大数据生命支持系统CALLS涵盖40余种常见症状处置方案,2025年3月至8月已累计指导5200余例,多次为现场急救争取了先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中聋哑人主要依靠他人呼救120,徐州市急救中心特别安装了聋哑人无障碍呼救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实现聋哑人输文字、调度员语音指导之间的转换,解决了部分聋哑人120呼救难题。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徐州主城区已初步建成由8辆5G急救车和6家联网医院构成的智慧急救体系,项目进入试点、推广与市县协同的关键阶段,正朝着“联网成片”稳步迈进。未来,徐州将持续加大投入,夯实5G基础设施与智能车辆装备,让急救服务更智能、更高效,为守护生命争分夺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