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个全国科普月」星火成炬 点亮科学之光 99xcs.com

聚焦首个全国科普月

星火成炬 点亮科学之光

——郑州二〇二五年全国科普月活动全景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今年9月,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这是首次在科普专门法律中明确一个时间段,集中、密集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体现出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

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规定为每年9月。这意味着,这场全民科学盛宴不再局限于一日一地一场,而是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多元的视角、更深入的触角,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至城市街巷、校园课堂、乡间社邻。

截至10月10日15时,郑州市科协联合各开发区、区(市)科协、科技局、各学会(协会)、企事业科协、科普教育基地等,共同开展5580项科普活动,活动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打造“科普矩阵”

在郑州,科普的联合行动“遍地开花”。

郑州市科协联合市科技局,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充分整合省会资源优势,打造一场丰富多彩的科学嘉年华,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月27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郑州市主场系列科普活动在郑州科学技术馆(常西湖馆区)启幕,郑州以本次主场活动为起点,各区(市)科协结合区域特色,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形成“一区一亮点、一县一特色”格局。

双节期间,郑州科技馆(常西湖馆区)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潮。图为一名儿童正在观察“星球”内部结构。

在金水区,该区以“精准科普、协同联动”为特色,开展活动481项(全国科普月平台发布数量),联动26个科普展位、10余家场馆开展“科普CityWalk”,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

二七区则以“院馆校协同”为特色,开展“科学家精神创新实践校园行”活动50余场,组织300余名师生参与“科学魔法秀”;联合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开展研学活动,覆盖2000余名学生。

管城区聚焦“文化科普+民生服务”,开展活动700余场,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蜡火熔古”活动成为文化科普典范,累计发放科普物品5万份,受益群众20余万人。

惠济区则突出“航空航天+应急安全”双主题,举办河南省航空航天科普展,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反诈科普进社区等活动25余场;上街区以“互动体验”为核心,开展活动170余场,主场活动获央视新闻专题报道;组织“我是小小飞行家”航空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参观轻型直升机,了解飞行原理,点燃科学探索热情。

中原区围绕民生热点开展科普讲座34场,内容涵盖健康养生、防灾减灾等;联合郑州市科普中心走进2所学校,举办“趣味科学秀”,通过互动实验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

巩义市以“科普+校园、乡村+产业”为亮点,开展各类科普活动2400余场,活动覆盖巩义市20个镇(街道)、200余个行政村(社区)、40余所学校、10余家企业,直接服务群众31.6万余人次,形成“人人关注科普、人人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

展示前沿科学

“我长大也要当科技工作者,探索科学的奥秘!”9月6日,郑州科技馆“郑好科学大讲堂”以“拥抱智能——与AI做朋友,携手向未来”为主题,打造一堂精彩的“开学第一课”。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毅教授以“拥抱智能——与AI做朋友,携手向未来”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AI”走向“应用AI”,激发他们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浓厚兴趣。

科技小课堂很受孩子们欢迎

前沿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在郑州多地同步展开。

“开学第一课”邀请航天领域专家走进学校,分享“神舟系列飞船研发故事”,通过“科研经历+互动问答”激发2000余名学生航天兴趣;郑州科技馆同步组织4所学校师生线上参与全国“同上一堂科学课”,与杨利伟互动,展现郑州青少年科学素养。

登封2025全国科普月启动仪式上,郑州科技馆大篷车走进登封市实验高级中学,科技馆带来智能机器狗互动项目,工作人员结合机器狗的运动机制,向学生科普人工智能与机械控制的基础知识,引发学生对前沿科技的浓厚兴趣。

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的加入,为活动注入了前沿科技活力。该院同步展出高精尖体验互动展品,其中中医诊脉仪器、水果无损伤测糖仪、人工智能诊脉仪因兼具科技感与实用性,成为现场“热门打卡点”,与郑州科技馆的基础科学展品形成互补,共同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据悉,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郑州科技馆创新推出“1+5+4”协同联动计划——以郑州科技馆作为核心主场,联动5个区(市)科协及4个科普教育基地,构建全域科普矩阵,通过“主场示范引领+区域协同推进+基地特色赋能”模式,打造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科普盛宴。

创新科普形式

科学正在成为可触、可感、可玩的生活日常。科普月期间,郑州以“科普集市”“地铁打卡”等创新形式,让科学“活”起来,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

在惠济区刘寨街道兴隆社区有着郑州市第二家社区级蚂蚁科技馆,规模不大却“五脏俱全”,23类60件展品,为辖区超过1.5万居民和周边2700多名学生带来“家门口”的科普体验新空间。

荥阳市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科普大集”,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展品体验、机器人表演、“科学秀”互动体验,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知识、应急避险、卫生健康、气象常识、科技人才政策、防范邪教等多领域科普宣传,吸引众多市民参与体验。

郑州科技馆联合地铁6号线常庄站,依托站内科普驿站平台,以地铁交通枢纽为载体,围绕“食品选购误区”“食品添加剂真相”“过期食品危害”等热点话题,将科普融入市民日常出行场景,实现科学知识高效传播。

科学的烟火气,不仅弥漫在都市的夜晚,更深入到乡村社邻的日常。

郑州市科普中心聚焦乡村振兴,开展4期“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素能提升专题培训”,助力农民掌握科技增收技能。上街区科协在欢乐金街开展反邪教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郑州市膏药协会将健康科普服务送到家门口,在登封市搭建起“家门口的健康服务站”。郑州市中医药学会走进管城区爱睦家养老院,开展营养科普与多学科义诊,惠及老年人150余人次。

郑州本地科技工作者等走进学校、社区,讲述科研故事。今年已累计开展活动21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5.1万余份,参与群众160余万人次。

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点燃了人们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让科学的“烟火气”真正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种下科学火种

青少年是科普的重点对象,更是科学未来的希望。全国科普月期间,郑州将科普实验室、科普大篷车“搬”到校园,通过前沿科技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无限向往。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全国科普月上街区主场活动,钱学森小学教育集团一名学生在体验无人机操作后,兴奋地说出自己的梦想。

在登封市,人工智能专题讲座“引爆”校园。登封市科学技术协会邀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讲师李文强博士举办AI专题讲座,从人工智能发展史切入,生动展现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们快速理解AI的本质。

首个全国科普月二七区系列活动上,河南省航空特色学校“花落”漓江路小学,揭牌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漓江路小学在航空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学校科创教育赋予新的使命与责任,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热情,推动学校科创教育发展。

郑州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走进20所乡村学校,开展科学实验秀,覆盖学生8000余人次。郑州市科普中心创新“科学秀+互动体验”模式,走进16所中小学、5个社区,2.6万余人次参与科学表演,同步设置“怒发冲冠”静电实验、巨型泡泡制作等互动站点,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实践者”。

在巩义市,中国流动科技馆河南巡展郑州·巩义站活动中,同学们亲手操作各类科普展品,在互动中探索科学原理。“让我近距离感受了自然科学的魅力。”一位参与体验的同学说道。

点亮科学之光

“研学老师告诉我,北斗七星是夜空中一组非常显眼的七颗亮星,其形状像是古代舀酒的斗,晚上我要自己找到北斗七星。”参加登封“科创英才·未来领航”科普研学活动的优秀学子,在实地探访与专家专业引领下,开启一场走出课堂的科普研学之旅,收获满满。

郑州发布的《郑州市科普地图》,整合全市科普场馆资源,创新构建“30分钟科普圈”,打通“高校院所—科普场馆—中小学”资源共享通道,组织200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郑州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开展“实验室参观+科技成果转化展示”活动,构建“科普资源下沉”新模式。

金水区各学校开展特色研学——河南省实验小学组织“高校探访之旅”,优胜路小学开展“星空科普讲座”,郑州市第八中学组织参观网络安全科技馆,累计覆盖学生1.5万人次。

郑州科技馆“雨润春苗”志愿服务队走进中原区前进路社区和颍河西路社区,以“科学互动+生态教育”为核心,为社区居民开展“探秘地球圈”主题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吸引青少年热情参与。

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如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开放日吸引3000余名青少年参与“神奇的变色玻璃”“小纳米大健康”等前沿科普讲座。

全市3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推出特色科普活动,其中,郑州植物园举办“黄河生态脉 绿地生物情”活动,吸引5000余个亲子家庭参与;郑大干细胞库E·LiFE生命科学馆进校园开展VR参观、液氮实验;巩义市夏蝉农业科普基地开展果树种植培训,康百万庄园推出“留余康家·智启盛夏”文化探索行,实现“科普+教育+文化”深度融合。

从数字地图到科普夜市,从航天课堂到AI体验,从城市中心到乡村田野,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播,更是一场唤醒科学意识的精神启蒙——它让公众在深度参与中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科技的实用价值,在仰望浩瀚星河、畅想未来时,种下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探索之梦。

记者 李娜 刘盼盼 文 徐宗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