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新增可视卡功能,余额或被看得一清二楚,14万人已开始试用(数字人民币新消息碰一碰试点扩容) 99xcs.com

上周我朋友老王拿出一张类似银行卡的东西,神秘地对我说:"看,这是我新办的数字人民币可视卡,余额直接显示在卡面上,不用手机也能用,挺方便的。"我好奇地接过来一看,果然在卡面上有个小屏幕,显示着余额数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用过的太阳能计算器,没想到这项技术如今用在了支付工具上。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法定数字货币,正在不断创新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近日,数字人民币新增的"可视卡"功能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项融合了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支付工具,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支付体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2025年8月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已有14万人开始试用数字人民币可视卡,覆盖试点城市的多个场景。

什么是数字人民币"可视卡"?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具备显示功能的实体卡片,外观类似传统银行卡,但在卡面上配备了电子墨水屏幕,可以实时显示卡内余额、最近交易记录等信息。使用时,无需连接手机或网络,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即可完成支付。据数字货币研究院公布的信息,这种可视卡采用的是低功耗电子墨水屏技术,一次充电可使用3-6个月,解决了老年人和特殊人群使用数字货币的难题。

为什么要推出这种"可视卡"?据了解,这主要是为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不少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被排除在数字经济之外。2025年上半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约有35%的人不使用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支付功能,这部分群体在数字化浪潮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我家楼下的张大爷今年78岁,一直使用现金购物,因为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上个月社区工作人员帮他申请了一张数字人民币可视卡,现在他买菜时只需轻轻一刷,交易就能完成,卡面上的余额也会实时更新。张大爷高兴地告诉我:"这下方便多了,不用担心找零钱,也不用学那些复杂的手机操作,老头子我也能跟上时代了。"

数字人民币可视卡目前有哪些使用场景?据试点城市的反馈数据,超市、餐厅、公交地铁和医院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四类场景,占总交易量的83%。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可视卡在公交领域的使用率同比增长了217%,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场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项功能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

不过,新技术的推出总会引发一些疑问和担忧。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卡面余额可视化会不会带来安全隐患?毕竟,传统的银行卡和手机支付都不会直接显示余额,这是出于保护用户财产安全的考虑。

对此,数字货币研究院技术负责人在2025年7月的数字金融发展论坛上给出了回应:可视卡采用了多重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交易密码保护、余额显示延时功能和智能遮挡技术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是否显示具体金额,或者只显示大致范围。此外,卡片丢失后可以通过绑定的手机APP或银行柜台进行挂失和余额冻结,资金安全有保障。

我朋友李女士是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她对这项功能持肯定态度:"可视卡的本质是为特定人群提供适合的数字支付方式,余额显示只是其中一个功能,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启用。相比传统现金,即使卡片丢失,资金安全性其实更高。"

从技术角度看,数字人民币可视卡采用了哪些创新技术?根据官方技术介绍,可视卡主要融合了三项关键技术:低功耗电子墨水显示技术、NFC近场通信技术和嵌入式安全芯片技术。其中,电子墨水屏是实现余额可视化的核心,这种技术只有在显示内容变化时才消耗电量,静态显示几乎不耗电,因此一次充电可以使用很长时间。

2025年上半年的技术评测数据显示,可视卡在低温环境(-10℃)下仍能正常工作,防水等级达到IPX5,可以应对日常溅水场景,显示屏抗压能力也经过了严格测试,这些技术参数都表明其实用性和耐用性较好。

与传统电子支付方式相比,数字人民币可视卡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第一是脱网支付能力。与需要联网的手机支付不同,数字人民币可视卡支持在无网络环境下完成小额支付,这在网络信号差或停电等特殊情况下具有明显优势。2025年某山区试点数据显示,在网络覆盖不稳定的地区,可视卡的交易成功率比手机支付高出约15%。

第二是操作简便性。不需要解锁手机、打开APP、扫码等复杂步骤,只需将卡片靠近POS机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与使用实体银行卡相似,降低了使用门槛。

第三是直观性。余额和交易信息直接显示在卡面上,用户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资金状况,避免了盲目消费和超支的可能性。据用户反馈数据,使用可视卡的用户中,约有42%表示这种直观显示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消费。

我邻居王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告诉我:"以前用手机支付总是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每次查余额还要输密码很麻烦。现在用这个卡,一目了然,感觉钱花得更有计划了。"

不过,任何新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数字人民币可视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充电问题(虽然使用时间长,但终究需要定期充电)、屏幕耐用性(电子墨水屏虽然耐用,但仍可能因外力损坏)以及使用场景限制(目前仅在试点城市的特定商户支持使用)。

2025年第二季度的用户调查数据显示,约有23%的试用者反映充电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痛点,17%的人担忧屏幕的耐用性,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那么,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哪些变化呢?

从个人使用角度看,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支付选择,特别适合老年人、儿童和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同时,余额可视化功能也有助于培养理性消费习惯,让人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财务状况。

2025年6月发布的《数字支付与消费行为研究》显示,使用可视化支付工具的用户,冲动消费行为平均减少了18.5%,这一数据侧面证明了"看得见的钱更珍惜"这一消费心理学原理。

从商户角度看,支持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可以扩大客户群体,特别是吸引那些习惯使用现金的老年顾客。据商务部2025年零售业调查数据,在已接入数字人民币可视卡支付的商户中,60岁以上顾客的消费频次平均增长了23%。

从社会层面看,它是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实践,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让更多人平等地享受数字经济发展成果。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试点城市中,老年人口的数字支付渗透率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这对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朋友赵先生是社区银行的客户经理,他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有位80多岁的老大爷,一直拒绝使用银行卡和手机支付,每月都要到银行柜台取现金。自从用上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后,他不仅自己用得很顺手,还主动向老伙伴们推荐。这种变化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展望未来,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功能还有哪些发展潜力?根据数字货币研究院发布的技术路线图,未来的升级方向主要包括:进一步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增加生物识别功能提升安全性、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如公共服务缴费等、探索与健康监测等功能的结合。

2025年数字金融创新大会上,业内人士预测,到2026年底,数字人民币可视卡用户有望达到500万,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随着技术成熟和应用普及,它有可能成为连接数字支付与传统支付习惯的重要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民币可视卡的推出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余额可视化是否会带来隐私泄露风险?对此,数据安全专业人士指出,与传统银行卡和手机支付相比,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在交易数据保护方面采用了"可控匿名"技术,用户可以设置不同级别的隐私保护,在便利性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年7月发布的《数字支付用户隐私保护调查》显示,约有68%的受访者认为数字人民币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做得较好,高于其他支付方式。不过,也有22%的人表示担忧余额显示可能带来的隐私问题,这提示相关机构需要加强用户教育,指导用户合理使用隐私保护设置。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如何看待并使用好这一新功能呢?

首先,根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是否使用。如果你是智能手机的重度用户,习惯了移动支付,可能不需要急于尝试;但如果家中有老人或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成员,可视卡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其次,充分了解并使用安全设置。如果决定使用可视卡,建议了解其安全功能,如余额显示模式设置、交易限额设置等,根据个人偏好进行调整,平衡便利性和安全性。

再次,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可视卡的余额显示功能为我们提供了直观感知消费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培养更理性的消费习惯,避免盲目消费和超支。

我朋友周女士给孩子办了一张可视卡,每月固定充值零花钱。她发现:"孩子看到卡上余额在减少,反而比以前更懂得计划消费了,这是我没想到的教育效果。"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老王,使用可视卡一个月后,他告诉我:"这张卡比我想象的好用,特别是去菜市场和小店,不用担心没网络或者商家不会操作。唯一不足的就是充电问题,希望以后能改进,最好是像传统银行卡一样不需要充电。"

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功能的推出,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技术创新为生活带来便利的例证。它既照顾了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又推动了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其优缺点,根据个人需求做出明智选择。

你对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功能有什么看法?是否愿意尝试使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体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