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今天看到那些在冲浪板、头盔、滑板上拍摄的极具冲击力的第一视角画面时,可能很难想象,为了获得这些“运动视角”,人类曾进行过多么脑洞大开的尝试。
在“运动相机”这类产品出现前,如何把相机带向滑雪、登山等极限场景?答案是:绑在身上或拿在手里。早期的探险家和电影人(如1924年试图攀登珠峰的马洛里)会携带沉重、易碎的箱式相机。而一些冲浪者则尝试用防水袋包裹相机,或者干脆把相机固定在冲浪板上。这些尝试风险极高,且成功率堪忧。
20世纪60年代,运动相机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这类设备最初被用于记录极限运动瞬间及汽车、摩托车赛事等场景,然而非常笨重,并不方便携带。2001年首款GoPro Hero 35胶片相机奠定了可穿戴式运动相机的基础,2015大疆将无人机防抖技术应用于手持设备,推动运动相机进入平民化时代。直到今年Pocket 3爆火,那些曾被视为“不可能”的视角,正在成为我们的日常。
刚在IFA崭露头角的黑马光子跃迁,甚至手机厂商vivo、荣耀等也在今年官宣入场,这些强有力竞争者的加入,势必会在智能影像领域掀起新的风暴。未来当影像技术与AI算力继续突破,我们尚未知晓,“勇敢者”们将会如何重构下一个运动场景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