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价比厮杀下的影像战场:大疆与影石之争
刚上架就被抢空。2025年9月23日发布的大疆Osmo Nano穿戴相机,用一场席卷全网的热销潮,打破了相机市场的沉寂。据鳌头财经报道,重庆全市多家大疆门店出现Osmo Nano64G断货情况。这款仅重52克的小型运动相机,用一场席卷全网的热销,印证了性价比策略的杀伤力。
这场爆发并非偶然。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份额的持有者,大疆2025年加速向小型运动相机领域进军,Osmo Nano的推出精准瞄准影石的核心阵地。从8月影石发布GO Ultra试水穿戴市场,到9月大疆携补贴价强势入局,短短一个月,市场天平已因性价比差距发生倾斜。
大疆不是做无人机产品吗,什么时候“转行”做相机了?
这场爆火的背后,是大疆在影像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淀。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超70%的科技巨头,大疆自2014年推出Osmo系列以来,已构建起覆盖稳定器、运动相机、全景相机的完整手持影像矩阵。Osmo Nano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大疆对穿戴式形态的首次探索,标志着其影像生态正式延伸至“无感记录”领域。从2025年初启动技术研发,到9月整合磁吸设计与影像算法的产品落地,这款被内部称为“口袋里的眼睛”的设备,仅用半年便完成了从概念到爆款的蜕变。
Osmo Nano的火爆,本质是其精准击碎了传统穿戴相机的“小众魔咒”,完成了从运动装备到生活工具的转型,扩宽了目标市场群体。
面对大疆的攻势,影石并非毫无动作。近期影石悄悄将口袋相机GO Ultra价格下调,下调金额在几百元不等。然而,即便如此,补贴后的价格仍比同类型产品Osmo Nano高出约600元,竞争力依旧不足。更棘手的是,影石穿戴相机业务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大疆凭借Osmo系列多年的用户基础,能快速将老用户转化为Nano消费者,进一步挤压影石的市场空间。
市场份额的变化已肉眼可见。据京东平台数据,Osmo Nano开售一周销量破万,而影石GO Ultra一个半月才达到6000+;前者热销后,影石相关产品的咨询量环比下滑32%,部分线下门店甚至出现库存积压。对影石而言,穿戴相机本是探索新增长曲线的关键布局,如今刚落地就遭遇重创,战略推进节奏被打乱。
这场较量已改写穿戴影像行业的竞争逻辑。此前市场聚焦的“功能创新”已逐渐被“性价比”所取代。头部企业的竞争已升级为供应链效率与生态能力的综合比拼。对影石而言,短期股价或因“降价保份额”的策略继续承压,但若能加快无人机技术补课,仍有翻盘可能。
性价比只是表象,背后是技术复用与供应链的较量。这场由大疆掀起的价格风暴,最终将推动行业淘汰低效产能,而消费者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更优质的产品与更亲民的价格,正让穿戴相机从“小众玩具”变成“大众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