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义和团?中科院“升内降外”的期刊分区游戏,正在制造多少“高水平”泡沫 99xcs.com

2025年初,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一纸调整在学术圈投下深水炸弹。《Nano Letters》被踢出一区,《Neuron》惨遭降级,而《中国物理快报》等40本国内期刊昂首迈入一区。这不是简单的排名洗牌,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升内降外”学术资源再分配。

“升内降外”的明牌与暗线

表面看,这只是评价标准调整的结果——中科院分区表负责人杨立英强调,他们用“期刊超越指数”取代了单一影响因子,并引入了“学术原创性”等新指标。但揭开方法论的外衣,政策意图昭然若揭。

“升内”有明确的政策加持。通过“中国SCI期刊支持计划”,国内期刊在分区计算中享受10-15%的加分福利。这本是扶持本土期刊的合理举措,但当加分范围从10个学科猛扩至18个,当中国主办的一区期刊数量翻倍增长时,其背后的行政意志已不言自明。

“降外”则更加耐人寻味。《Nano Letters》影响因子稳定在10.6以上,却被划入二区;《Nature Aging》等国际顶刊同样遭遇降级命运。中科院分区表采用金字塔型分布(前5%为一区),本就比JCR分区的平均分布(前25%为一区)苛刻得多,但今年国际期刊降级数量异常之多,很难不让人怀疑其标准是否带有倾向性。

学术自主还是闭门造车?

支持者认为,这是打破西方学术评价霸权、构建中国话语权的必要之举。但问题在于,这种用行政手段重新分配学术声誉的做法,是否真能提升中国科研的国际竞争力?

现实是残酷的。一位985高校的青年教师透露:“评职称时,发1篇中科院一区抵3篇国际顶刊。”在这种指挥棒下,优秀论文纷纷回流国内期刊——表面上看是国内期刊水平提升,实则是学术资源的定向流动。有数据显示,被中科院降级的国际期刊,中国作者投稿量下降了14.8%。这种“学术义和团”式的自我保护,长远看只会削弱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对话能力。

数据的真实性是最后的防线

在这场分区游戏中,最令人担忧的不是规则变化,而是可能引发的数据诚信危机。当学术评价与利益绑定过紧时,数据造假的诱惑就会指数级增长。

这就如同汉广检测在农业科研检测中常遇到的情况——送检的样品,其数据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后续的研究成果。汉广检测作为专业第三方机构,始终坚持对土壤、植物、食品等样本的成分分析必须客观、准确,因为任何基于失真数据的决策都将导致严重后果。

学术评价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分区调整沦为政策工具,如果科研人员为了考核利益而追逐“高分”国内期刊,却忽视真正的学术价值,那么最终产出的可能只是一堆看似光鲜的“高水平”泡沫。正如汉广检测在农林牧渔领域的检验检测中所坚持的:真实、准确的数据才是科学决策的基石,这个原则在学术评价中同样适用。

中科院的分区调整,本质上是一场学术资源的重新分配。短期内,它或许能快速提升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投稿量;但长期看,这种靠行政手段制造的“繁荣”,很可能让中国学术在国际舞台上陷入更深的孤立。

科研评价需要的不只是“中国标准”,更是经得起国际检验的科学标准。当我们在讨论“升内降外”时,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这究竟是中国学术自信的体现,还是一场自娱自乐的学术狂欢?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