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4.25亿糖尿病患者等待的“无针监测时代” 终于撕开了一道现实的裂缝。
9月25日,美国初创公司Biolinq宣布,其可穿戴传感器Biolinq Shine获FDA授予“de novo”分类,成为全球首款完全自主、无针、带独立显示屏的持续血糖监测(CGM)产品。
FDA De Novo是一条为“首创”但风险可控的医疗器械设立的创新上市通道,类似国内NMPA的创新通道。
本文2679字,7分钟
来源 | 颐通社 (ID:Medisophy)
▍技术的温度,藏在告别疼痛的瞬间
Biolinq这款CGM的颠覆性,藏在皮肤最表层的“代谢金矿”里。
众所周知,传统CGM必须靠弹射器将软针送入皮下组织,既触碰神经引发疼痛,又因植入较深易受运动干扰。
Biolinq的研发团队另辟蹊径,将目标锁定在表皮之下的乳头状真皮层——这片代谢活跃的区域富含间质液,其葡萄糖浓度与血液高度同步,且没有密集神经分布。
为了精准触及这片“黄金区域”,Biolinq动用了半导体行业的微加工技术。数十个比头发丝细200倍的微电极组成探测矩阵,刺入深度仅0.5-1毫米,深度不到传统探针的1/20,手指按压即可佩戴。
没有针,也就少了疼痛、断针、感染和“心理阴影”。
更颠覆的是,它把彩色LED灯做进贴片。贴片自带三色LED指示灯,蓝色代表血糖正常,黄色提示超标,抬手一看便知,手机都不用掏。
当然,想要详细曲线、睡眠与运动趋势,仍可打开App同步数据——但“基础功能零手机”让老年用户、数码小白也能零门槛上手。
Biolinq早期人体研究显示,其检测数据与静脉血糖的相关性近乎无滞后,解决了无创监测领域长期存在的“数据漂移”痛点。这种精度源于传感器阵列的冗余设计——即便个别微电极故障,其余单元仍能维持监测稳定性,这是传统单针传感器无法实现的优势。
Biolinq团队透露,除葡萄糖外,平台已验证酮体、乳酸、水合状态等指标,未来一块贴片即可同时监测“代谢小宇宙”。
▍这,只是开始
从“扎手指”到“贴手臂”,从“单点血糖”到“多维度代谢”,Biolinq撕开的不只是针头,更是传统慢病管理的边界。
FDA的“de novo”审批路径,本身就印证了这项技术的开创性。不同于常规的510 (k)(需证明与已上市产品实质等同),de novo专为“无同类参照”的新型低/中风险医疗器械设立,旨在为创新技术建立分类标准。
Biolinq的获批,意味着“真皮层微传感”技术被官方认可为独立技术类别,后续同类型产品都得以它为标杆。
对行业而言,这是继2023年首个非处方(OTC)CGM后,最具分量的监管里程碑。
长期以来,全球CGM市场被雅培、德康两大巨头垄断,2024年二者营收合计超100亿美元,其核心技术均依赖皮下植入式传感器。Biolinq的异军突起,正在打破这种技术路径依赖。
公司明确首波定位是不依赖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美国2026年的数据,全美约有3840万人患有糖尿病,占总人口的11.6%,其中2970万人已被确诊,另有870万人尚未被诊断。
2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例的90%至95%,而其中有约85%的患者并不使用胰岛素,仅有约15%需要胰岛素治疗。这一群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却长期未被充分服务。
对这一群体而言,传统连续血糖监测存在价格高昂、操作复杂、保险覆盖不足、医生处方门槛高等痛点。放眼国内,我国1.4亿糖尿病患者中,仅25%使用过CGM,“针头恐惧”和“操作复杂”是主要障碍。
正是针对这些行业痛点,Biolinq应运而生。它或将终结“血糖监测即痛苦”的传统宿命,有望推动“连续测糖”从糖尿病亚专科的小众场景,真正走向大众市场。
· 零痛苦体验:微电极不接触神经,65岁的老年患者反馈 “按压时只有轻微触感,完全没有扎针的恐惧”;
· 极简操作流程:无需专业培训,撕开背胶按压10秒即可固定,解决传统CGM安装繁琐的问题;
· 低皮肤负担:硬币大小,7天续航周期内,贴片不会造成瘢痕组织,多次更换也不会损伤皮肤屏障。
这种差异背后,是Biolinq这家公司独特的“跨界基因”——核心团队汇聚了半导体制造、消费电子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将硅芯片技术引入生物传感领域,降低了传感器成本,更实现了多指标监测的扩展可能。
资本市场早已嗅到变革的气息。Biolinq在获批前,已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累计融资超2亿美元,估值直上“独角兽”快车道。领投方直言其“重新定义了生物可穿戴设备的类别”。业内预测,随着无针技术的普及,全球CGM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300亿美元,其中“无针化”产品占比将达40%。
然而,威胁仍然存在。雅培和Dexcom已在向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推广非处方传感器。以Dexcom的Stelo为例,30天用量约90美元;相比之下,Biolinq的第一代产品每片仅能使用5天。这笔账必须对消费者划算——否则Biolinq就可能失去优势。
Biolinq的“de novo”批准,本质上是为“无感化代谢监测”立下了新的行业先锋。 此次De novo只是一个起点,其背后的微阵列传感平台正在打开更广阔的应用想象空间。
END
荐读
罗氏CGM:AI新动作获CE,冲刺“第四极”!
九安医疗:剑指CGM,开新局?
FDA批准!AI驱动非处方CGM,助力体重管理
FDA放行!全球首款15天可穿戴CGM问世,终结雅培14天纪录
喜欢就多一个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版权与声明
1.“颐通社”致力于提供准确、完整、有效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颐通社”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2.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3.颐通社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颐通社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4.需发布24小时之后方可申请转载。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颐通社”(ID:Medi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