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煤化工领域,有这样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她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哲学双博士学位,科研足迹遍布中国、南非、意大利、美国、等多个国家;她深耕煤制油与化学品、含碳资源热解技术领域20余年,主导数10多个项目从实验室技术开发走向工业化应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她既是技术精湛的科研专家,也是运筹帷幄的技术管理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风采。她,就是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聘化工技术专家、课题组负责人田博博士。
一、求学之路:博学笃行,为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
田博的科研之路,始于对化学工程的浓厚兴趣。1999年代,她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启了与“化工”的不解之缘。本科毕业后,她继续在该校攻读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学位,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那个时候,中国的煤化工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隐约感觉到,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其清洁高效利用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田博回忆道。带着这份前瞻性的判断,她选择远赴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理学硕士学位,随后又在美国获得化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大学在职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
在海外求学期间,田博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她不仅系统学习了化工领域的前沿理论,还积极参与实验室研究,在催化反应工程、反应器设计等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外的学术氛围非常鼓励创新,导师鼓励我们大胆尝试创新技术与验证,这种‘科研不设限’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很大。”田博说。
值得一提的是,田博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即使在工作后,她仍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在线学习数据分析和决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线学习技术创新与加速高管项目课程,并完成工信部碳排放高级管理师等课程。“科研和管理都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正是她“博学笃行,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动写照。
二、海外历练:惟真惟实,在国际舞台锤炼过硬本领
2006年,田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面试,田博作为化学工程师,先生史林作为建筑工程师,一起加入世界化工五百强企业——南非SASOL技术公司,开启了她的海外职业生涯。SASOL是全球煤制油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拥有70年成熟的费托合成技术。在那里,从一线研发工程师做起,田博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勤奋努力,迅速成长为部门技术经理、多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史林则成长为高级建筑工程师,多个项目的项目经理,由于当时SASOL公司和神华集团签订了百万吨级两个煤制油项目,他们俩一起被SASOL技术公司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在SASOL工作的近10年期间,田博主导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她负责SASOL高温费托合成新工艺和新流化床合成反应器(10th SAS Reactor)的开发,解决了以往技术中存在的诸多难题,显著提高了烯烃和高端化学品的产量。该项目投资1亿元,成功试车开车后,荣获SASOL集团总公司年度最佳项目技术成果奖。每年为公司创收2亿元。“费托合成反应非常复杂,涉及多相催化、传递过程、反应动力学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反应的效率和产物分布。”田博解释道。为了优化反应工艺,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数百次实验,通过Aspen Plus等软件进行流程模拟,反复验证反应器内构件设计,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另外,田博从基础开始,深入Secunda工厂一线,参与并主导了费托合成催化剂还原新反应器与工艺、灵活催化裂化及加氢苯分馏新工艺开发、费托合成厂整体蒸汽与锅炉给水系统升级,费托合成尾气耦合天然气发电等关键项目,带领团队将8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工业化落地,五次获得SASOL集团“最佳项目技术成果奖”,2013年被授予“南非国家能源局化工之星”的称号。
此外,田博还作为SASOL外派专家,主要负责完成了SASOL意大利和SASOL美国的重点项目五个核心单元工艺开发和设计,USA-GTL(Gas to Liquid)。这些经历不仅让她掌握了国际领先的煤制油、天然气制油技术,更培养了她在大型跨国项目中统筹协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SASOL,我深刻体会到‘惟真惟实’的重要性。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每一个结论都必须有实验支撑。”田博说。正是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让她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
三、归国奉献:家国情怀,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虽然在国外发展得很好,但我始终牵挂着祖国。”2015年,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田博和她先生史林,和3岁的女儿,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加入神华集团,担任高级研发工程师、课题负责人,特聘技术专家,攻克了低温费托合成催化剂制备工艺和费托合成工艺,为进步工程放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17年,她又应邀加入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特聘化工技术专家、课题组负责人,全身心投入到我国最先进的煤制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工作中。
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煤制油领域的领军企业,承担着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这里,田博如鱼得水,将海外学到的先进技术与国内产业需求相结合,并得到了领导很好的培养和认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1. 煤炭分级液化新工艺开发:打破国际垄断,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田博作为工艺开发和工程化研究负责人,负责了“煤炭分级液化新工艺开发与工程化研究”项目。该项目投资1亿元,旨在开发一种高效、低耗的煤炭液化技术。田博作为工程化研究负责人,工程改造的项目经理。2019年,该技术通过中试验证,并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72小时标定,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含固油浆流化热解技术:变废为宝,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针对煤制油过程中产生的含固油浆、煤液化渣油、煤焦油、塑料与生物质有机固废等问题,田博带领团队开展了“含固油浆流化热解技术研究与中试验证”项目。她创新性地提出了流化床热解技术路线,开发出专用反应器和分离系统,实现了有机固废的高效转化和高附加值利用。2026年,该技术通过中试运行验证,产品为高端清洁油品和化学品,再次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3. 面对碳中和技术挑战,实现有机固废的高附加值利用
田博以多学科交叉思维开辟技术新路径,2022年起,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田博主要负责“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项目-有机固废流化热解技术研究”,主要负责煤炭直接液化残渣流化热解的应用基础研究,工艺工程技术开发,专有设备开发,反应器内构件开发以及部分工程设计审核,带领团队创新地设计了反应器的主要内构件,以及关键进料设备,开发了整套有机固废流化床油气联产技术,与工程公司一起建成5000吨/年中试装置,为2024年中试验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4. 双碳目标下的技术创新:引领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田博敏锐地意识到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她主导了“双碳政策下新型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开发出一系列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为煤化工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部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回国工作,就是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田博朴实地说。她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科研工作中,还体现在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作为中国海归协会终身专家委员、国家教育领域最具创新力海外研学指导师一等奖获得者,她经常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青年学子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鼓励他们投身国家能源事业。
四、管理智慧:守正出奇,打造高效创新团队
作为一名科研技术专家型管理者,田博不仅自身科研能力突出,还具备卓越的团队领导和项目管理能力。她认为,科研团队的管理既要“守正”,也要“出奇”。“守正”就是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出奇”则是要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鼓励团队成员大胆尝试、勇于突破。
在团队建设方面,田博注重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和优势,做到人尽其才。她会根据项目需求和个人兴趣,为团队成员分配合适的研究方向,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我不喜欢‘一言堂’,团队讨论时,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即使是不同的意见,也值得认真倾听。”田博说。这种开放包容的管理风格,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在项目管理方面,田博拥有丰富的经验。她熟悉从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到工业化应用的全流程,能够精准把握项目的关键节点和技术难点。她引入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如6-Sigma研发方法论、TRIZ创新方法等,提高了项目研发的效率和质量。在她的带领下,多个项目提前完成研发任务,并成功实现工业化转化,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科研管理就像指挥一场交响乐,既要让每个乐器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又要保证整个乐队的和谐统一。”田博形象地比喻道。她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和尊敬。
自2006年起,先后培养出20多名科技创新人才,间接管理了上百人的科研技术团队;在项目维度,创新"技术审核-经济评估-政策对接"三重把关制度。
五、追求卓越: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科研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这是田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追求卓越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而开拓创新则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多年来,田博始终站在煤化工领域的前沿,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从传统的煤制油、煤制化学品,到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制备航煤等新兴领域,她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她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多次在技术上实现“国际首例”,如低CO2排放先进间接液化成套技术、有机固废流化床油气联产技术等,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田博已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与计算机软著近36项,发表中英文学术科技论文近20篇,出版书籍著作2部。她还担任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Glob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Frontier Research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以及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and Industrial Chemistry等期刊的专家编委委员。这些学术兼职,不仅体现了她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为她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开展国际合作搭建了桥梁。
面对未来,田博充满信心。“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煤化工产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高效、清洁、低碳的新技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结语: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海外求学的懵懂青年,到国际知名的化工专家;从跨国企业的技术骨干,到祖国能源事业的建设者;田博用20余年的坚守与奋斗,诠释了一名科研技术专家型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她博学笃行、惟真惟实,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她追求卓越、守正出奇,在管理的岗位上勇于创新;她开拓创新、勤奋好学,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与热爱;她艰苦奋斗、家国情怀,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田博博士的故事,是无数默默奉献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各自的领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田博们”,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科研工作篇章。
【人物档案】
田博,博士、中共党员、资深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香港优秀人才引进计划获得者。现任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聘专家、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核心研发人员,课题小组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制油与化学品、含碳资源热解技术。拥有20余年科研与工程化经验,主持或参与公司、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36项,科技论文近20篇,多次获SASOL集团最佳技术成果奖、南非能源部化工之新星、伊泰集团、中科合成油先进工作者、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国内外荣誉10余项,是我国煤化工领域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领军人才之一,将科技论文书写落地在国内、外化工园区的大地上。
学术兼职:中国化工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工学会煤化工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化学学会高级会员(ACS),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专业会员(AIChE), 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专业会员(IChemE),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RSC),资深级国际注册高级化学工程师,中国海归协会终身专家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副主任,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理事,中国烃加工协作组专家委员,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能源协会会员(EIA);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产学研基地,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客座教授;香港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客座教授;香港新兴技术融合促进会终身教授;香港人文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终身教授;国际人才标准化促进交流中心,担任常务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