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OpenAI新一代文生视频模型Sora 2及其应用Sora App于上周发布,随即引爆全球。权威科技媒体TechCrunch 数据显示,尽管有着严格的邀请制,Sora App上线仅7天,便以62.7万次下载量冲上美区iOS榜单第三。这一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已然超越了当年ChatGPT初登场时的记录,也表明AI视频生成领域的格局或被彻底改写。
图源:Open AI
颠覆想象
从目前流出的由Sora 2生成的视频来看,其在画面真实感、逻辑连贯性以及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文本提示,便可创造出媲美专业制作水准的视频片段。
Sora 2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对复杂场景、物理规律和时间连续性的理解能力。它不仅能生成逼真的画面,还能让角色在三维空间中自然移动,物体运动符合物理定律,光影变化也更加细腻真实。无论是电影预告片、广告创意、教育动画,还是游戏过场动画,Sora 2都能在几秒内提供初步视觉化方案。开发者通过API接入后,更可将其能力集成到各类应用中,实现定制化视频生成。OpenAI宣称,Sora 2的目标是“赋能每一个普通人,让他们都能成为视觉故事的讲述者”。
图源:网络
有了Sora 2这类工具的加持,从前需要昂贵设备、专业团队和漫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视频,现在只需一段文字、几分钟等待,就能变为现实。这意味着,不具备专业影视制作技能的普通人也可以尽情挥洒想象力,小微企业和独立开发者也能以更小成本、更短时间制作出专业级视频。
事实上,第一批先行者已将AI悄然变现。企业层面,抖音与博纳影业成立AIGC工作室,快手联合李少红等九位名导共创AI短片,巨头入局预示着AI影视化已成定局。而在个体层面,机遇同样广阔。某前互联网大厂员工,利用AI编程在1小时内开发的App,成功登顶苹果App Store付费榜单,助他实现年入百万;某个人创作者,则凭借对提示词的精钻,在11小时内为飞书打造出国内首支AI广告片,后通过AI运营自媒体将个人品牌价值推升至六位数的商业合作。从内容创作到软件开发,普通人利用AI实现商业成功的路径已经打通,一个全新的价值时代已然来临。
爆火背后:版权危机迅速爆发
随着Sora 2的爆火,潜在危机随之而来。在Sora 2发布后的几天内,网络上开始大量涌现由其生成的包含著名IP角色的视频,例如《海绵宝宝》《宝可梦》等,大量未经授权的知名IP形象被生成并传播,其中不乏含有暴力甚至违法情境的个别极端案例。
这些视频一方面展示了Sora 2惊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原版IP的直接侵权,迅速引发了网民热议,一些影视公司、动漫工作室等版权方更是集体抗议,指责OpenAI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肆意使用其核心资产,严重损害了品牌价值和创作者权益,构成了严重的版权侵犯。
同时,个人肖像权问题也浮出水面。尽管Sora 2试图限制生成非用户本人的面孔,但仍有用户通过变通提示词生成了高度相似的名人或公众人物的AI视频,用于制作威胁、诽谤或不当内容,加剧了虚假信息和深度伪造的风险。
图源:网络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OpenAI迅速调整策略。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表示,公司低估了AI生成视频对公众情感的冲击力,并公布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具体调整措施包括“堵”和“疏”两方面,一方面OpenAI承诺将赋予版权所有者“更精细的控制权”。未来,版权方将可以主动选择是否授权其IP被Sora 2使用,并有权要求平台屏蔽特定角色,形成一道版权防火墙。
另一方面,OpenAI将同步推出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对于愿意授权其IP的版权方,OpenAI计划将用户生成这些内容所带来的部分收益进行分成。这一策略是变对抗为合作,探索AI技术与现有内容生态共赢的新路径。
小塔观点
而行业角度来看,Sora 2这场风波的背后是AI行业发展至今的一个缩影: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相关公众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在不久前,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该《办法》明确要求,所有由生成式AI服务产生的内容,包括视频、图片、文本等都必须添加明确标识,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此内容由AI生成,同时在生成合成内容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实现溯源追踪。
在此背景下,AI行业从业者必须转变思维,AI将不再只是工具,当它通过App和API向公众开放时,就瞬间变成了一个内容“平台”。这也意味着开发者不仅要对工具的能力负责,更要对工具被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内容、对社会造成了何种影响负责。同时,工具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收益的分配者。未来,AI工具与IP生态或将形成新的商业趋势,如AI公司与影视、动漫、音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开发“AI原生IP”或对现有IP进行“AI化再创作”将成主流,届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模型能力,更是其构建利益共享生态的能力。
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AI工具使用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个别职业的技能门槛不断降低,未来个人发展的分水岭已不再是谁先拿到了工具,而是谁能率先建立起对全局的深度认知。真正的机遇,属于那些能够洞察表象之下、将技术变革与商业生态、权责边界联系起来,构建起自身认知框架的人。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为自己建立一个稳固的认知内核,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