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硅谷巨头瞄准AI硬件,对中企意味着什么?(硅谷创造的财富) 99xcs.com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编者的话:2025年,人工智能(AI)巨头 OpenAI 在软件领域站稳脚跟后,将目光投向了智能硬件市场。这家凭借 ChatGPT 掀起AI革命的公司正试图打造一系列新的可穿戴AI电子产品。硅谷巨头纷纷叩响“硬件之门”的背后正显露出越来越多的中企身影。行业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智造”已从产业链的低端进化为AI硬件的“技术共谋者”,未来美国科技企业可能更加离不开中国。

硅谷巨头拉拢中国智能制造企业

美国科技杂志《连线》报道称,在OpenAI 10月6日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开发者大会上,其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与前苹果设计师乔尼·艾夫共同确认,OpenAI正研发多款硬件产品。艾夫表示,其团队已构思出“15到20个极具吸引力的产品”方案。近来,OpenAI连续“挖角”苹果的硬件设计团队,大量招募专注于用户界面、可穿戴设备、摄像头和音讯工程等领域的硬件工程师和设计师。有分析认为,OpenAI此举是瞄准苹果打造次世代的科技硬件产品网络。此前有报道称,OpenAI计划研发出一类同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完全不同的全新智能硬件。今年5月,OpenAI收购了艾夫创办的初创公司,同月,奥特曼告知员工,计划推出1亿台与艾夫联合设计的设备,并将其称为人工智能“伴侣”。

据美国Futurism网站报道,该产品设计理念的核心之一是“无屏幕”,将依靠摄像头、麦克风和扬声器与用户互动。《金融时报》的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它甚至可能配备多个摄像头。此外,与传统语音助手不同,它无需唤醒词,始终处于开启状态,与苹果“嘿,Siri”这类唤醒词触发模式不同,该设备将始终处于开启状态,通过持续收集音频和视觉线索构建“记忆”。

此前已有多家硅谷企业在探索将人工智能软件融入消费级硬件。《连线》杂志报道称,美国元宇宙公司(Meta)透露,自2023年以来,其人工智能眼镜已售出约200万副,近期还宣布将推出多款新型号。此外,市场上还有众多更独特或细分领域的产品,例如“Friend”项链以及带有人工智能功能的毛绒宠物玩具。

OpenAI尚未公开其智能设备的计划发布时间,但据《金融时报》报道,2026年底可能是该产品的发布窗口。然而部分设备的研发工作已因技术问题受阻。OpenAI的硬件尝试并非孤例,许多智能硬件的“先行者”即便未彻底失败,也面临着重重挑战。去年,《连线》杂志将一款美国企业设计的、通过语音指令控制的手持人工智能助手Rabbit R1评价为“使用体验总体不佳”。这一动向或代表AI行业未来的一大趋势,发展大模型的企业有望纷纷下场,亲自制造智能设备,希望在不依赖智能手机或其他传统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实现新时代的AI交互,但将产品生产落地的难度已超过了美国制造业企业可以掌控的范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开始被硅谷巨头争相拉拢。多家美媒爆料,OpenAI已与立讯精密等苹果公司供应商签署协议,计划在未来打造一款消费级设备,其中或涉及智能眼镜、智能录音设备和其他可穿戴智能装置。据消息人士透露,立讯精密已获得至少一款OpenAI设备的组装合同。传出类似声音的还有歌尔股份,OpenAI被爆出正和参与组装苹果公司旗下AirPods、HomePods和AppleWatch的歌尔股份接洽,希望为其未来产品供应扬声器模块等组件。

“外企对‘中国制造’技术合作的焦点在改变”

谈及中美在AI智能硬件领域的合作渊源及未来趋势,今年手握多家国外科技企业订单的中国智能消费电子制造商亮亮视野首席运营官娄身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中国制造”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组装环节,美国企业掌握研发设计和品牌服务两端。以苹果为例,其核心技术和品牌均在美国,中国承担制造组装。

“最近在与美国等国际客户合作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外国企业对‘中国制造’技术合作的焦点正在改变。”娄身强认为,早期美企更关注成本优势,如今则更看重良品率和技术的同步性。以智能眼镜产品所需要的碳化硅光波导技术为例,中美双方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同步开展攻关,展现出关键领域的对等合作态势,该趋势正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

“当前,中国企业在智能消费电子产品,尤其是涉及AI硬件制造、研发和品牌服务方面已形成闭环,仅部分AI服务仍需对接美国大模型。”智能硬件供应商九天睿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洪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智能AI产业,美国有其优势所在,“比如说在AI大模型方面,美国确实是比中国走得更往前一些,我们是可以选择美国的大模型服务的。但美国并不是我们完全倚重的技术来源,我们也可以选择中国的大模型产品作为替代,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是未来中美之间的科技产业发生‘解耦’,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影响,中国企业依然能够再往前走。”“硬件和软件的这种结合是AI领域发展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大趋势。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硬件链条上的优势发挥好,那个时候可能是美国科技企业更加离不开中国。”刘洪杰这样表示。

娄身强表示:“OpenAI加速硬件布局标志着AI产业进入软硬件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未来AI能力的释放不仅依赖云端算力,更需要专用硬件载体。中国企业凭借完整的智能硬件产业链,在承接全球订单的同时,正逐步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即使面临地缘政治压力,通过深化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整合,中国仍能在中美科技博弈中保持战略主动。”

娄身强建议,中国智能制造企业未来可以重点突破光学器件、AI芯片等核心环节,探索中美技术双轨适配的可能性,以应对潜在的供应链分叉风险。“我们相信,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美既存在竞争也存在互补。通过保持技术开放与产业协作,双方有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惠及全球。我们愿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携手,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科技生态贡献力量。”他这样分析称。

“硅谷创新转化仍需依赖中国”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过去十余年来,苹果等硅谷巨头的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硬件产品的全球化成功,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深度参与。以苹果为例,中国不仅为其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支持,更通过长期合作积累了精密制造、品质管理和创新协同的核心能力。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组装,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灵活性,成为苹果技术迭代和大规模交付的关键保障。OpenAI的举动反映“中国制造”在硬件领域的不可替代性。硅谷AI硬件竞争,本质上是美国技术研发优势与中国制造能力的结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梁怀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苹果等硅谷巨头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崛起,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科技企业将生产制造端转移到中国,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出货规模和制造工艺水平,确保企业可以向市场提供工艺优良的产品。中国在生产过程环节的工艺、成本以及生产出货稳定性等方面,都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很难替代的。OpenAI想效仿苹果发展自己的软件、硬件生态,也要同中国的产业链相挂钩。在一些西方政客炒作对华产业脱钩的背景下,想要拿出中国一样的产品,在其他生产地,成本将是巨大且不可控的。

王鹏进一步表示,OpenAI与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果链”企业的合作,显示出在AI硬件对装配精度、供应链整合和成本控制要求极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商凭借长期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全链条管理能力和规模效应,依然成为OpenAI实现消费级产品落地的最优选择。硅谷的AI创新若要转化为大众市场产品,短期内仍需依赖中国产业链的效率与稳定性。

梁怀新认为,未来的AI硬件发展方向,可能主要体现在“+AI”和“AI+”两个方面。所谓“+AI”就是在原有电子产品上,融合进AI技术,实现传统数字硬件产品效能的提升,如在手机、电脑、手表等数字终端上进行AI技术融入。而“AI+”则是需要从AI技术自身出发,根据其技术特性来进行电子终端产品的创新,全面实现电子硬件终端的AI化。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国在生产过程环节的优势,提升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占比,助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可利用自身的二次研发方面的优势,更好实现AI技术的落地,聚焦于市场需求的痛点和梗阻点,找到AI技术对消费电子产业的真正全面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