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工人日报)
走进中铁山桥位于山海关的智能制造基地,巨型数控铣床正以毫米级精度雕刻着一组350公里时速高速道岔。银屑飞溅,机床低鸣,技术人员紧盯控制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这里是高铁“丝滑过弯”的关键保障,更是“山桥制造”迈向“山桥智造”的缩影。
“每10米高度差不能超过2毫米,这是我们为京张高铁研制42号大号码道岔时的精度要求。”中铁山桥道岔分公司总工程师张洪兵手抚刚下线的道岔说。当时,面对超高时速、超大号码带来的工艺难题,技术团队日夜攻关,创新提出“主轴定位键加高”工艺,攻克了加工难题,让列车过弯如履平地。
中铁山桥还制造了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的全部钢梁,回想当时的建设场景,该桥项目总工谢道璇记忆犹新。他利用全国首个桥梁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云平台,在手机上实时监控材料与工艺参数,助力大桥实现120年设计寿命。
“这批钢轨在铣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机床铣刀的稳定性。”在徐渤雨创新工作室内,一月一度的职工技术培训正在进行,河北省劳模徐渤雨带头剖析生产难点,推动技术传承。
该工作室已完成技术创新108项,创效数百万元。像这样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中铁山桥共有9个,不仅是“培训课堂”,更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企业先后建成国内首家铁路道岔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钢箱梁、钢桁梁智能化制造工厂,打造出国内首条道岔智能生产线、道岔垫板智能生产线、“五线一系统”钢梁数字化建造平台。
车间内,辙叉毛坯经过数控铣削、闪光焊接等多道工序,智能设备全程参与,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精度大大提高。2024年,全国首条纯净钢辙叉生产线在此投产,使用寿命较以往提升1.7倍,成为中国高端铁路产品“走出去”的又一张名片。
从雅万高铁到匈塞铁路,从京沪高铁到京广高铁,中铁山桥参建了众多国内外工程,“好道岔,山桥造”享誉海内外。作为道岔行业领军企业,其产品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旗下南通公司、武铁山桥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通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持续输出代表中国水平的交通装备。
2019年12月30日,G2505次列车如银龙般驶出北京北站,标志着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从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飞驰于燕赵大地;从时速35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两条京张线跨越百余年,见证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也镌刻下一家民族企业的名字——中铁山桥。
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不仅是速度之变,更是这家百年企业以创新为引擎、以匠心为根基,与中国铁路共奋进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