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在机场候机时,你是否想过:看似平整的跑道下,会不会藏着看不见的隐患?其实机场运维团队里,藏着一位 “地下侦探”—— 探地雷达(GPR),它不用挖开地面,就能 “看穿” 地下数十米的情况,今天就来聊聊它在机场的 3 个关键作用。
一、跑道 “体检”:揪出看不见的 “空洞陷阱”飞机降落时,跑道要承受数十吨的冲击力,时间久了地下可能出现 “脱空区”(比如土壤沉降形成的小空洞)。这些隐患肉眼根本看不见,一旦扩散可能导致跑道开裂,甚至影响飞机起降安全。
探地雷达的作用就是给跑道做 “CT”:它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遇到不同介质(比如沥青、混凝土、土壤、空洞)会反射回来,设备接收信号后转化成图像。运维人员能从图像上清晰看到地下是否有脱空区、积水,甚至能精准定位隐患的深度和范围。
比如某机场曾用探地雷达检测跑道,在起飞段下方发现 3 处直径 1-2 米的脱空区,深度约 0.8 米。如果没及时处理,飞机反复碾压可能导致跑道局部塌陷,后续仅用局部注浆就解决了问题,比全段翻修节省了 80% 的成本和时间。
二、管线 “导航”:避免挖断机场 “生命线”机场地下埋着大量 “生命线”:输油管道、电缆、通信光缆、给排水管道,这些管线一旦被挖断,轻则导致航站楼停水断电,重则影响航班供油,后果不堪设想。但很多老机场的管线图纸不全,甚至存在 “图纸与实际位置不符” 的情况,给施工带来极大风险。
这时候探地雷达就成了 “管线导航仪”:它能在不破坏地面的情况下,探测出地下管线的材质(金属、塑料)、走向和深度。比如某机场扩建航站楼时,用探地雷达扫描施工区域,发现原图纸上标注的 “DN300 给水管” 实际位置偏移了 1.2 米,还额外发现了一条未记录的通信光缆,直接避免了施工挖断管线的事故,减少了至少 20 小时的延误损失。
三、地基 “把关”:新工程的 “地下质检官”不管是建新跑道、新航站楼,还是扩建停机坪,地基质量直接决定工程寿命。如果地基下有软土、暗浜(古代河道遗留的淤泥区),后续建筑可能出现沉降,比如停机坪地面开裂、航站楼墙体渗水。
探地雷达会在施工前对地基做 “预检测”:比如某新建机场在地基处理阶段,用探地雷达扫描发现一片区域地下有连续的 “低阻区”(提示存在软土),深度约 2-3 米。后续通过换填砂石处理,避免了建成后停机坪沉降超标的问题。要知道,机场地基沉降哪怕超过 1 厘米,都可能影响飞机滑行的平稳性,探地雷达相当于提前把住了 “安全第一关”。
四、波动实测案例:某机场地下大型石块探测情况一:采用挖机在1.5m左右预埋一个大型石块。
说明:对预埋石块区域布置垂直和平行线测线进行探测,分别为测线一和测线二,以下为探测结果:
测线一:数据图像
数据说明:红色方框标注区域雷达反射信号出现强振幅,同相轴呈连续状态,深度在1.5m左右,为预埋石块反射信号。
测线二:数据图像
数据说明:红色方框标注区域雷达反射信号出现强振幅,同相轴呈连续状态,深度在1.5m左右,为预埋石块反射信号。
情况二:在对周边区域探测时出现大型石块雷达反射信号,并且实时开挖验证。
数据图像:
开挖验证:
情况三:在对周边区域进行探测时,遇到了大面积碎石区域。
数据图像:
开挖验证:
其实探地雷达在机场的用途远不止这些,比如还能检测停机坪的混凝土层厚度、排查地下异物(比如施工遗留的钢筋、石块)。它的核心优势就在于 “非破坏性检测”—— 不用挖、不用拆,就能快速掌握地下情况,既提高了运维效率,又减少了对机场正常运营的影响。
你在机场还见过哪些 “黑科技” 运维工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