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裸辞追 “旷野” 的人后来怎样了? 99xcs.com

今天上班吃完饭午休时,习惯性的打开短视频app,首先推送给我的是大数据知道我喜欢看的类型,简单看了几个视频后,随便快速浏览了几个,看到有人发了个 “裸辞奔赴山海” 的视频,配文是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视频旁边的点赞和评论还真不少,我果断关了手机,因为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为 “旷野” 辞职的了,不管你怎么看,是觉得我这么个俗人永远达不到也体会不到这样的境界也好,还是故作清高也罢,我不在乎,因为作为小老百姓的我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

可能你会觉得是老老实实上班,日复一日,这种生活是 “朝九晚五的牢笼”,或许你不曾读过余华老师在采访里说过的话:“没有轨道的人,到不了真正的旷野。” 那些盲目冲进荒野的人,大多不是找到了自由,而是迷了路。

被神化的 “旷野”

我身边就有这么个认识的人,从高中开始到上班,相识也有小10年吧。当初意气风发的说“我辞职了,要去大理开民宿,彻底跳出轨道!”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话时第一反应是,你比我强,有想法,敢想敢干,自愧不如,甚至吧还有点酸溜溜,因为这冲击了我守旧的观念。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因为观念、目的和生活环境已经不再交叉,所以后来好多年也没有再联系。不知道过了多久,2年还是3年吧,偶尔有次跟朋友吃饭功夫闲聊到他时,却是在景区摆摊卖气球,太阳帽等,读到这的你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相似经历的人。

后来我也试探性的跟他聊了几句,从字里行间的语气中能感受到他的无奈:“原以为是诗和远方,结果光是装修就超了十万预算,后来连房租都付不起。

轨道是闯旷野的底气

余华他在成为作家前,在卫生院当了五年牙医,每天重复拔牙、补牙的枯燥工作。那些在诊室里见惯的生老病死,在太平间门口看到的人生百态,看似是 “轨道” 上的日常,却成了他创作的底色。

他后来在访谈里说:“没有当牙医的那些年,我写不出《活着》里的生死观。

人生是轨道与旷野的共生

有人问:“我就想安稳待在轨道上,是不是很没追求?”

我想说,上班通勤是轨道,周末爬山,培养爱好不也是旷野么?

余华后来也没一直待在 “文学旷野”,依旧保持规律创作习惯,只是不再被题材束缚。轨道积累的力量,让他在旷野里走得更稳。

写在最后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旷野是轨道延伸后的风景,轨道是支撑我们走向旷野的根基。

那些劝你 “立刻辞职去闯” 的人,不会告诉你荒野的风有多冷;那些逼你 “永远待在轨道” 的人,不懂自由探索的快乐。真正的智慧,是在轨道上积蓄力量,在旷野里释放光芒。

如果你现在站在轨道上,别焦虑,好好打磨技能,这些都是未来闯旷野的底气。如果你已在旷野跌撞,也别慌,把每次挑战变成积累。

毕竟,人生最棒的状态,不是在轨道上狂奔,也不是在旷野瞎闯,而是既能安稳扎根,又能自由生长。就像余华说的,轨道方向对了,才能抵达心中的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