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英伟达和甲骨文之间有深度的合作,借助与OpenAI的需求,甲骨文要向英伟达购买大量的高性能芯片,进而搭建强大的算力中心。如今,这种单纯的三角关系,因为AMD的参与,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相互宽松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各方都在寻求非单一的采购来源,进而通过不同的框架体系下的合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应用中心,都不希望单纯地过度依赖单一的供货商,因为这样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甚至还会陷入单一性的来源性能支持产品的桎梏,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条腿走路。这或许也是甲骨文在和英伟达合作之后,也要牵手AMD的原因所在吧?对于OpenAI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近日,我们关注到,AMD宣布与甲骨文达成合作,AMD将在后者的数据中心部署约5万颗最新AI芯片MI450,标志着双方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的深度绑定。这也是和英伟达捆绑之后的又一条关系产业链。
根据计划,自2025年第三季度起,AMD将在甲骨文旗下数据中心投用这一集群,总算力相当于200兆瓦电力负荷。双方表示,合作将在2027年后进一步扩展。
这种庞大的合作,马上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有市场人士认为,该项目将成为继英伟达之后AI算力市场的又一重要竞争力量。MI450为AMD迄今最先进的GPU(图形处理器),将搭载在公司自主研发的Helios服务器机架系统中,结合AMD自研中央处理器(CPU),直指英伟达下一代“Vera Rubin”系列AI芯片。
众所周知,受生成式AI需求激增驱动,全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增长周期。大型AI企业如OpenAI多次抱怨算力短缺,导致模型迭代放缓。甲骨文云基础设施执行副总裁马赫什·蒂亚加拉贾表示:“AI需求强烈到我对客户说‘不’的次数远超‘是’。”
在满足算力需求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硬件支持和大量高性能芯片的帮助,这也是甲骨文和英伟达、AMD深度捆绑的原因所在。
AMD与甲骨文近期频频出手。AMD已与OpenAI签署为期五年的合作,预计带来数百亿美元营收;甲骨文亦与OpenAI达成总额约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为该公司提供长期算力支持。此次合作标志着AMD的MI450首次在公共云场景中大规模应用,意味着更多客户可租用其AI算力资源,有望推动AMD在数据中心市场进一步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
那么,是不是AMD就会对英伟达形成强大的竞争关系呢?其实,这需要一分为二地去看:一方面,除了英伟达之后,随着更多的硬件商的参与,有益于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迭代,毕竟,即使没有AMD的参与,在中国市场,也有大量的高科技公司在积极布局,潜入研发,通过不同的模式和方式,寻求算力的更好迭代和突围。在芯片技术和产能方面,一样如此。如果仅仅是英伟达一家独大,想要吞下全球市场也不现实,如今AMD的入围,其实是构筑强大的联盟体,进而挤压的是东方技术能力和延展。
另一方面,AMD和英伟达的竞争其实尚处于一个宽松时代,远未到非彼即此的地步,也就是说,双方的竞争还不到相互替代的局面,而是一种互相支撑,共同做大的局面,这样的格局一旦稳固下来,那么对于其他的竞争者才是最不利的,因为庞大的算力基础建设一旦形成闭环,那么别家的产品向介入就难上加难了,包括英特尔、联发科等企业想在算力市场分得一杯羹,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相对的独立性,以及目前被压制和制裁的情况下,只能寻求自我突破的路径,通过更多的技术突破寻找到其他的替代方案,也就是说要在即使没有英伟达和AMD算力芯片的支持下,我们依旧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算力之路才是关键。这需要一方面是算力支持,芯片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是算法优化和调整,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方面,DeepSeek曾经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对于硬件厂商、芯片厂商、应用厂商来说,同样期待这样的技术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