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预测,今年我国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将达290.7万台 当算力遇上镜片
这场关于“视野”的竞赛才刚开始 本报记者 金梁 郑培庚 张云山
乐奇智能眼镜 董旭明 林云龙摄 |
本土智能眼镜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受访者供图 |
毛源昌智能眼镜专区 受访者供图 |
对于熟悉科技产品的人来说,智能眼镜并非新鲜事物。十几年前,谷歌就曾推出过一款Google Glass智能眼镜,因为技术不成熟、价格过高等因素,这款智能眼镜只是昙花一现。
但智能眼镜行业的发展一直没停下脚步。随着科技的进步,不知不觉间,智能眼镜这个“老概念”,再度成为热点,和它相关的新闻更是在今年频频刷屏:杭州西湖景区、南京中山陵,交警们佩戴能够瞬间识别车牌的智能眼镜执勤;在多家博物馆,游客走到文物跟前,智能眼镜便能自动播放讲解……
随着华为、小米、阿里等大厂入局,这一赛道越加升温,甚至出现了“百镜大战”的说法,让今年也被称为智能眼镜的“爆发元年”。“平均9天就有一款新眼镜问世”——业内这样描述智能眼镜当前的发展速度。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愿意为智能眼镜付费的人越来越多
这股风潮,“波及”到了杭州的眼镜老字号毛源昌。
数月前,毛源昌眼镜在杭州设立了浙江最齐全的智能眼镜体验区,引入多个主流品牌的智能眼镜产品,功能涵盖AI语音助手、智能导航、即时拍摄、实时翻译等,吸引很多人前来一探究竟。
有外国游客反复询问“能实时翻译吗”;有顾客被网上新闻“种草”,一来就问“有杭州交警戴的那种吗”;甚至有公司将其作为中秋福利,一口气下单了10副。
“很多客户比我们店员还专业,愿意为智能眼镜付费的人也越来越多。”毛源昌眼镜品牌总监彭倩表示,自9月以来,门店已销售数百副智能眼镜。
“这是今年增长最快的品类,尤其是这款墨镜形态的,好几次到货就‘秒空’。”杭州来福士商场的小米之家,一位店员指着展台上的一款产品介绍,自该产品上市以来,仅这家门店就售出超过百台,消费者的热情远超预期。
店员告诉记者,很多顾客反馈,智能眼镜在骑车、开车或者双手提着东西的时候特别方便。还有出国旅游的客人专门来买,就为了“同声传译”功能,说是在国外点菜、问路“帮了大忙”。
据京东平台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平台智能眼镜的成交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增幅超过30倍。其中,入驻品牌数量较去年增加了3倍,个别新品在首发时甚至实现了“一秒售罄”。
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推动智能眼镜迈向消费级
并非科技市场“新秀”的智能眼镜,为何会在近年迎来爆发?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郑刚认为,智能眼镜的突然爆发,核心驱动力在于AI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推出,极大降低了技术门槛,加速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也推动智能眼镜从概念产品迈向消费级。
这背后不仅关乎硬件产品的迭代,更是AI大模型、人机交互和产业生态的全面较量。不管是Meta、三星、苹果等国际巨头,还是小米、华为、百度等国内大厂,或是乐奇、雷鸟、大朋、李未可等创业新锐,在推出的各种配置产品中,少不了AI功能的加入。
在小米之家,记者启动智能眼镜并与手机蓝牙连接后,一切交互可通过语音完成。“小爱同学,把‘今天天气怎么样’翻译成英文。”记者话音刚落,清晰的英文翻译就从耳机的骨传导单元中传出。
据介绍,该款眼镜可以支持10种语言的实时对话翻译,并有语音操控音乐播放、接收微信消息、进行运动健康监测等功能。
在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体验了Meta Lens智能眼镜,其主打功能也是AI语音交互。李未可科技创始人兼CEO茹忆介绍,这款眼镜最受欢迎的功能分别是:AI对话、蓝牙音频和同声传译,精准切中了用户在日常通勤、跨境旅行和商务场景中的刚需。
茹忆认为,传统智能设备依赖预设程序,而智能眼镜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动态学习与场景适配。未来的交互也将不局限于语音,“神经接口”等新技术已初现端倪,为智能眼镜的交互体验开辟了全新想象空间。
这场关于“视野”的竞赛才刚刚开始
市场迎来“拐点”,但智能眼镜发展还远未到“终点”。
郑刚直言,智能眼镜目前仍有三大缺陷。一是重量困境,导致佩戴舒适度欠佳;二是续航危机,尤其是在持续拍摄或直播时,甚至撑不过一小时;三是算力不足,由于智能眼镜对功耗及散热要求极高,市面上缺乏与智能眼镜新品类相匹配的新一代低功耗主控芯片产品。
“这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追求轻薄,就不得不缩小电池和芯片,导致续航和算力不够。”郑刚说。
这也意味着,智能眼镜能够在某些场景取代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但还远远不够。有消费者就认为,目前的AI交互仍略显“死板”,交互主要依赖触控或语音,并且AI多处于被动应答状态,适应性有限。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当前京东、天猫等平台智能眼镜退货率约为30%,抖音平台更是高达40%~50%,其中“功能实用性不足”是消费者反馈的核心问题。
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对智能眼镜的未来充满期待。
“一副成功的智能眼镜,首先必须是一副令人愿意佩戴的眼镜。”杭州回车科技有限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童路遥强调“先眼镜再功能”:即使在眼镜失去所有电子功能(如没电)的情况下,消费者仍然愿意佩戴。为此,回车科技选择和一家每月设计超500款眼镜、每年生产超2470万副眼镜的温州企业合作,一起打磨产品。
此外,传统眼镜更多是视力矫正的工具,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镜大多不具备这种功能。毛源昌眼镜涉足智能眼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此。
“我们是最早开始研发适配智能眼镜镜片的企业。”彭倩说,他们线下网点将智能眼镜与个人屈光度、用眼习惯做精准匹配,实现“科技+健康”的配镜新模式,成为智能眼镜生态落地的重要场景。
“智能眼镜的成败,取决于创新力、产品力、运营力。未来胜出的产品不一定是某方面最突出的,但一定是综合能力最强的。”郑刚说。
当算力遇上镜片,当代码映入眼帘,这场关于“视野”的竞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