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昂贵的宇宙飞船降落默西塞德,埃弗顿的新家得失几何(一座昂贵的宇宙机器人) 99xcs.com

埃弗顿的新家,希尔·迪金森体育场,终于在利物浦的滨水区开门迎客了。造价超过十亿美元,用了4D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填平了一个1848年就存在的历史码头——布拉姆利-摩尔码头。这手笔确实够大,也够现代。

但代价是什么?为了给这座能容纳53000人的新球场腾地方,利物浦丢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遗产地位。官方的说法是,这个项目和庞大的“利物浦水域”开发计划,“有损于该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一个跑了十几年球场的记者,我见过太多俱乐部为了现代化而抛弃传统的故事,但直接把世界遗产头衔给“搞掉”,这还真是头一回。城市发展和历史遗产的矛盾,在这里被摆到了台面上,而且是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

设计方洛杉矶的MEIS和BDP Pattern的人把这个设计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砖砌盒子里,从天而降了一艘“宇宙飞船”。BDP的董事荣-斯科特·科利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建筑隐喻,代表着俱乐部和城市尊重传统,又着眼未来。听起来很美好,但亲眼看到那个设计,我总觉得这隐喻有点过于直白,甚至可以说是生硬。它没有试图将新旧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更像是简单粗暴地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硬凑到一块,告诉你这就是融合。

自从1892年起,埃弗顿的主场一直在古迪逊公园。那座球场,由著名建筑师阿奇博尔德·利奇设计,是传统英式球场的典范——四四方方,看台离球场极近,球迷的呐喊声仿佛能直接吹到球员脸上。它就坐落在养育了无数蓝领球迷的街区里。虽然它老了,设施跟不上时代,安全标准也成了问题,但那里承载的记忆和氛围是无可替代的。

现在的新球场,完全是另一回事。视野无可挑剔,内部的餐饮服务选择丰富,更像一个多功能活动中心。南看台被设计成一个能容纳14000人的单层看台,坡度达到了规则允许的最大值,就是为了复刻那种“声墙”效果。这些都很好,很专业,也很……“全球化”。说白了,内部大厅那种感觉,跟任何一个国际机场的候机楼没什么本质区别,功能性极强,但缺少了点只属于埃弗顿的独特味道。

当然,进步是实实在在的。新球场提供了远超普通标准的279个轮椅位置和58个无障碍卫生间,还设有感官空间。这些对球迷的关怀值得肯定。可问题也出在这里,这种追求极致流畅体验的“公司化”思路,与足球这项运动本身所带有的仪式感、历史感和粗粝美学之间,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们保留了一些旧码头的铁轨,修复了1883年的液压塔,甚至在围栏和座椅上复制了古迪逊公园的十字图案,这些细节很用心。可一转身,内部餐厅的主题设计又搞得像购物中心一样,这种感觉挺别扭的。

一个球场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第一个赛季就能定论的。未来几十年,球迷们如何在这里创造新的故事,它如何与庞大的“利物浦水域”开发区融合,才是关键。科利说,已经看到周边开了新酒吧,有人办起了球迷区,城市再生正在发生。希望吧。只是以我在英国这么多年的观察,这种耗资近70亿美元、长达三十年的大规模开发项目,最终是否能真正保留社区的原始活力,而不是变成另一个昂贵而无趣的商业区,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值得庆幸的是,埃弗顿没有选择最决绝的方式。古迪逊公园不会被推平,它将被改造为俱乐部的社区外展中心,并成为女队的新主场。在一个女足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决定显得尤为明智。老球场的灵魂得以在社区延续,这或许是这次昂贵的“搬家”过程中,最让人感到欣慰的一笔。它至少说明,在商业浪潮之下,俱乐部还记得自己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