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式油水分离器的设计要点有哪些?(重力式油水分离器) 99xcs.com

一、核心设计依据:紧扣 “密度差分层” 原理

重力式油水分离器的核心是利用油(密度0.85-0.95g/cm³)与水(1g/cm³)的密度差,让油滴自然上浮、水下沉实现分离,因此设计需围绕 “延长分层时间、减少流场干扰、精准收集油层” 三大目标展开,尤其适用于处理浮油(油粒直径≥5mm)场景(如餐饮废水、船舶舱底浮油、工业轻度浮油废水)。

二、关键设计要点:从 “分离效率” 到 “实用性” 的全维度把控

1. 分离腔设计:决定分层效果的核心

(1)停留时间与容积计算

停留时间是重力式分离的关键参数,需确保油滴有足够时间上浮,公式为:分离腔有效容积(V)= 设计处理量(Q)× 停留时间(t)

◦ 参数标准:处理浮油时,停留时间需≥10-15 分钟(餐饮场景取 12-15 分钟,工业浮油取 10-12 分钟);

示例:设计处理量5m³/h 的餐饮用分离器(如金球 GBOS-G 型重力式设备),有效容积 V=5×(15/60)=1.25m³(需预留 10% 冗余,实际设计容积 1.4m³);

◦ 避免误区:容积过小导致停留时间不足(如<8 分钟),油滴未上浮就随出水排出,效率骤降(从 98% 降至 80% 以下)。

(2)流场优化:避免 “水流短路”

◦ 长宽高比例:分离腔“长:宽: 高” 建议 1.5-2:1:0.8-1.2(如 1.5m×1m×1m),长度方向足够长可延长水流路径,宽度适中避免水流分布不均,高度需匹配油层厚度(预留 5-8cm 油层空间);

◦ 导流结构:进水端设置弧形导流板(角度30-45°,板长为分离腔长度的 1/3),减缓进水冲击(水流速度从 0.5m/s 降至 0.1-0.2m/s);同时在腔体内增设 1-2 层折流板(间距≥30cm),引导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防止部分废水直接从进水端快速流向出水端(即 “水流短路”,导致分层失效)。

2. 进出水结构设计:减少分层干扰

(1)进水系统:缓冲 + 预处理

◦ 进水口位置:设置在分离腔中部偏下(距底部1/3 高度处),避免进水直接冲击底部残渣或顶部油层;

◦ 预处理装置:进水口前必须加装粗滤网(孔径5-10mm)+ 隔渣篮,过滤食物残渣(餐饮)、金属碎屑(工业),防止堵塞导流板或沉积在分离腔底部(残渣堆积会抬高水流路径,破坏油水分层);

◦ 稳压设计:间歇排放场景(如餐饮高峰)需在进水端加装缓冲水箱(容积≥1 小时最大处理量的 1/2),平抑瞬时高峰流量(如从 8m³/h 降至 5m³/h),避免过载导致水流紊乱。

(2)出水系统:精准收集水层

◦ 出水口位置:设置在分离腔中部偏上2-3cm 处),确保仅收集已分层的水层,避免带出浮油;

◦ 集水管设计:采用“多孔集水管”(孔径 10-15mm,孔间距 20cm),沿分离腔长度方向布置,孔口朝向下方(避免吸入油层),均匀收集水层,减少局部水流扰动;

◦ 溢流堰:出水端设置锯齿形溢流堰(堰高与出水口平齐),保证分离腔内水位稳定(水位波动≤±2cm),水位过高易导致油层溢出,过低则缩短停留时间。

3. 油层收集与排油系统:高效回收浮油

(1)油层空间预留

分离腔顶部需预留5-8cm 油层空间(餐饮场景取8cm,浮油量大;工业浮油取 5cm),供浮油聚集,避免油层过薄难以收集。

(2)排油口设计

◦ 位置与高度:排油口设置在油层空间中部(距顶部2-3cm,距水层表面 3-5cm),高度计算公式:排油口高度= 分离腔总高度 - 油层空间高度 + 2cm(如总高1m,油层 8cm,排油口高度 = 100-8+2=94cm,距底部 94cm 处);

◦ 口径选择:餐饮场景排油口口径DN25-50mm(浮油量大,需快速排油),工业浮油场景 DN20-32mm,同时加装球阀+ 闸阀(球阀用于快速开关,闸阀用于微调排油量)。

(3)辅助刮油装置(大处理量场景)

处理量≥10m³/h 或浮油粘度较高(如餐饮猪油)时,需配套自动刮油板

◦ 刮油板材质:食品级橡胶(餐饮)、耐油橡胶(工业),厚度5-8mm,贴合分离腔内壁(间隙≤1mm);

◦ 运行速度:0.5-1m/min(速度过慢导致油层堆积,过快易搅动油层),如金球 GBOS-G10 型重力式分离器,刮油板同步联动油位传感器,油层达 5cm 时自动启动刮油,排油效率提升 20%。

4. 残渣处理设计:防止沉积堵塞

(1)底部坡底与排污口

◦ 坡底坡度:分离腔底部设计为向排污口倾斜的坡底(坡度≥5°,如 1m 宽腔底,排污口端比另一端低 5cm),便于残渣向排污口聚集;

◦ 排污口位置:设置在分离腔最低处(进水端下方),口径DN50-80mm(餐饮场景取 DN80mm,残渣颗粒大),加装 “快开排污阀”(如球阀),方便每日排污(餐饮)或每 2-3 天排污(工业),避免残渣沉积形成 “泥饼”(影响水流路径,降低分离效率)。

(2)残渣沉积预警

大型设备可在底部安装液位传感器,当残渣堆积至分离腔高度的1/5 时(如腔高 1m,残渣厚 20cm),触发报警,提醒及时排污。

5. 材质与防腐设计:适配场景特性

接触介质部件

◦ 餐饮场景:选用食品级304 不锈钢(符合GB 4806.9),防油污腐蚀且易清洁;

◦ 工业/ 船舶场景:选用316L 不锈钢(耐酸碱、耐海水腐蚀,如船舶舱底水含盐分,304 不锈钢易生锈);

◦ 小型设备:可选用食品级PP 塑料(轻便、耐油,适用于处理量≤2m³/h 的餐饮小店)。

外部防腐

◦ 户外/ 地埋设备:外壳喷涂氟碳漆(耐候性强,户外使用5 年无褪色);地埋式分离腔外壁需做水泥基防水涂层(防止地下水渗入腐蚀)。

6. 辅助设计:提升实用性与安全性

(1)观察与监测

◦ 观察窗:在分离腔侧面(油层与水层分界处)设置透明观察窗(材质钢化玻璃,厚度8-10mm),便于人工监测油层厚度;智能型设备(如金球 GBOS-G 系列)可在观察窗处加装油位传感器(电容式,精度±1mm),实时传输油位数据至控制面板。

(2)低温防冻(北方场景)

◦ 伴热装置:分离腔外壁缠绕自限温伴热带(功率100-150W/m),油层区域温度控制在 5-10℃(高于猪油凝固点 28-35℃?需注意:此处需纠正 —— 伴热针对冬季油层易凝固的问题,如餐饮场景猪油在 15℃以下易凝固,伴热温度应设定 15-20℃,避免油层凝固无法上浮);

◦ 排油管道伴热:排油管道外包裹伴热棉(厚度20mm),防止油液在管道内凝固堵塞。

(3)安全防护

◦ 排气口:分离腔顶部设置排气口(DN20mm),避免设备运行时产生气阻(气阻会导致水流速度下降,延长停留时间);

◦ 过载保护:进水端加装流量传感器,当流量超过设计值120% 时(如 5m³/h 设备超 6m³/h),触发报警并关闭进水阀,防止过载破坏分层。

三、场景化设计侧重:适配不同应用需求

四、设计合规性:符合国家标准

• 需满足《餐饮废水处理设备技术要求》(CJ/T 295)、《含油废水处理设备》(HJ/T 410)等规范,如餐饮场景出水含油量≤10mg/L,工业场景≤5mg/L;

• 分离腔有效容积、停留时间、排油口位置等参数需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标注,便于后期环保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