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电芯卷绕提质增效!光子精密边缘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组合方案(锂电池卷绕工艺流程图) 99xcs.com

锂电电芯卷绕是决定电芯性能与安全性的核心工序,极片与隔膜的对齐精度、极片表面缺陷(如边缘破损)、表面标记(如胶带、转接片)的精准识别,直接影响电芯良率(如避免内短路)与生产连续性。

三大难点

一是高速卷绕下极片横向偏移导致对齐误差超差;

二是极片边缘微小缺陷与表面标记易漏检,引发生产中断或电芯失效;

三是一传感器功能局限,难以兼顾位置检测与表面特征识别。

通过光子精密PEL系列对射型边缘传感器与PW系列白色光点光电传感器的功能互补与协同控制,实现:

  • 极片对齐精度提升至微米级,重复纠偏误差≤5μm;
  • 极片边缘缺陷与表面标记漏检率显著降低;
  • 适配 1000mm/s 高速卷绕节奏,保障生产连续性与稳定性;
  • 简化设备布线,运维成本降低25%,为锂电头部企业提供可复制的高精度检测方案。
光子精密解决方案

PEL系列 对射型边缘传感器 (高精度位置与缺陷检测)

01 安装与应用场景

采用 “发射端 - 接收端” 相对安装模式,部署于极片放卷端与入卷端,通过激光扫描极片边缘实现双重核心功能:

  • 放卷纠偏控制:实时捕捉极片因张力波动产生的横向偏移,通过RS-485通讯将位置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驱动纠偏辊轴动态调整极片位置,确保卷绕初始阶段的整齐度,重复精度达 0.25μm;
  • 入卷缺陷与精纠偏:作为卷绕前最后一道检测工位,一方面识别极片边缘 1.5×1.5mm 及以上的缺口、破损,触发设备停机以避免电芯内短路;另一方面进一步校准极片位置,实现入卷前的精纠偏。

02 技术优势

  • 宽量程检测(检测距离最长可达300mm),适配不同规格极片;
  • 重复精度达0.25μm,检测数据稳定精准;
  • 采用全新边缘检测算法,有效抑制散斑噪声及电子噪声所带来的像素跳变影响,实现精准的边缘计算。
  • 支持与卷绕机主控制系统无缝对接,数据响应延迟≤10ms;
  • 激光聚焦技术可在高速卷绕中保持边缘检测稳定性,避免因极片抖动导致的误判。

薄膜纠偏实测图

PW系列 颜色传感器 (胶带定位与转接片判别)

01 两大关键检测

  • 警示胶带定位:极片接驳处与尾部的警示胶带(多为白色、黄色)易因高反光导致漏检,光子精密 PW系列传感器通过抗反光光学设计(抑制极片铝箔 / 铜箔反光干扰),稳定捕捉胶带位置,输出信号辅助设备精准切割或接驳,避免因胶带错位引发的卷绕中断;
  • 转接片正反判别:基于转接片与极耳的颜色差异(如转接片为银色、极耳为铜色),通过 PW 系列内置的优化颜色识别算法区分安装方向,防止因转接片反装导致的焊接错位、电路连接故障。

    02 技术特点

    • 高频采样(20kHz),匹配 1000mm/s 高速卷绕节奏,无检测延迟;
    • 光点尺寸在4.5mm~20mm的范围内可灵活调整;
    • 抗环境干扰等级达 IP67,可耐受锂电车间温度波动(-20℃~50℃),稳定性强;
    • 具备智能调节功能,可根据环境变化自动优化检测参数,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联合应用:全工序协同控制

    以 “极片放卷→卷绕前准备→入卷卷绕” 全流程为核心,实现光子精密 PEL 系列与 PW系列传感器的分工协作与数据互补,具体流程如下:

    1. 放卷阶段(粗纠偏):PEL 系列对射型边缘传感器独立工作,实时调整极片横向位置,将偏移量控制在 ±30μm 内,为后续检测奠定基础;
    2. 卷绕前阶段(特征识别 + 边缘复核):PW系列白色光点光电传感器检测极片胶带标记与转接片方向,输出合格信号;同时 PEL 系列传感器同步复核极片边缘完整性,双重确认无缺陷后,允许极片进入卷绕工位;
    3. 入卷阶段(精纠偏):PEL系列对射型边缘传感器再次校准极片位置,将最终对齐误差控制在≤30μm,确保极片与隔膜完全贴合,避免极耳错位。

    方案实施效益

    01 精度与质量提升

    • 极片对齐精度:通过 “粗纠偏 + 精纠偏 + 特征识别” 三重控制,纠偏误差稳定在≤30μm,较单一传感器方案精度提升 60%;
    • 缺陷控制:极片边缘破损漏检率降低至 1% 以下,转接片反装、胶带错位等问题发生率下降 95%,显著提升电芯安全性;

    02 生产效率提升

    • 适配 1000mm/s 高速卷绕速度,较传统方案(800mm/s)生产效率提升 60%;
    • 采用 RS-485 通讯,简化设备布线,运维时间缩短 30%;
    • PEL 系列与 PW系列传感器的组合使用,安装调试时间缩短 40%,降低产线改造周期。

      03 成本优化

      • 光子精密传感器使用寿命达 5 万小时以上,降低更换频率,年维护成本减少 30%;
      • 缺陷率下降减少电芯报废成本,年节约成本超 2000 万元;
      • 可实现多产线上传感器的国产替代,单条产线设备投入成本降低 25%

      光子精密 PEL 系列对射型边缘传感器与 PW 系列白色光点光电传感器的联合应用,突破了单一传感器的功能局限,通过 “分工协作 + 数据互补 + 全流程控制”,系统性解决了锂电电芯卷绕工序的对齐精度、缺陷控制与生产连续性难题。

      方案具备高适配性(兼容不同规格电芯)、高稳定性(适应车间复杂环境)、高性价比(降本增效显著)三大优势,已成为锂电行业提升电芯良率与安全性的核心技术方案,为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