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客观屈光检测:无需患者配合,提供客观、准确的屈光状态评估
- 高阶像差识别:检测球面像差、彗差、三叶草等复杂像差模式
- 个性化手术设计:为屈光手术提供精确的个性化矫正方案
- 视觉质量优化:显著提升术后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临床决策支持:为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波前技术最初是为天文学应用而开发的。在20世纪初,天体物理学家约翰内斯·哈特曼(Johannes Hartmann)设计了一种测量镜子和透镜光线像差的方法。哈特曼测试使用了一个金属圆盘,在圆盘上钻有规则间距的孔洞。这个圆盘或屏幕被放置在待测试的镜子上,然后在镜子焦点附近放置一个照相底片。
当暴露在光线下时,完美的镜子会产生规则间距的点图像。如果镜子不能产生规则间距的点,就可以确定不规则性或镜子的像差。这一原理后来被应用到眼科领域,用于检测人眼的像差模式。
波前技术的发展里程碑- 1900年代:哈特曼测试方法在天文学中应用
- 1970年代:波前技术开始应用于眼科研究
- 1990年代:第一台商用波前像差仪问世
- 2000年代:波前引导的屈光手术获得FDA批准
- 2010年代至今:技术不断优化,精度和可靠性显著提升
波前测量技术基于光的波动性质,通过分析光线通过眼球后的波前形状变化来评估眼球的像差。当光线通过眼球时,由于角膜、晶状体等光学元件的不完美,波前会发生变形,这些变形就代表了眼球的像差。
波前测量可以检测两种类型的像差:低阶像差(如近视、远视、散光)和高阶像差(如球面像差、彗差、三叶草等)。传统验光只能检测低阶像差,而波前测量能够全面评估眼球的视觉质量。
波前像差的分类像差类型详解- 低阶像差: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占总像差的85-90%
- 球面像差:光线通过瞳孔边缘时产生的像差,影响夜间视力
- 彗差:非对称像差,导致星芒现象
- 三叶草像差:三瓣形像差,影响视觉质量
- 高阶像差:包括四叶草、五叶草等复杂像差模式
现代波前测量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出射波前像差测量和入射波前像差测量。出射波前像差测量通过分析从视网膜反射回来的光线来评估眼球的像差,而入射波前像差测量则通过分析进入眼球的光线来评估像差。
出射波前像差测量技术出射波前像差测量是目前最常用的波前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红外激光束照射视网膜,然后分析从视网膜反射回来的光线的波前形状。通过比较入射和出射波前的差异,可以计算出眼球的像差。
在出射波前像差测量技术中,以集成了此类技术的OptiV光弧医疗的眼前节测量系统为例,该系统集成了先进的波前像差测量技术,能够精确检测低阶和高阶像差,为屈光手术提供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其高精度的测量能力确保了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术后视觉质量的优化。
图1. 波前测量技术原理示意图。
展示现代波前像差测量设备的工作原理,包括激光束照射视网膜、反射光线分析和像差计算过程,为个性化屈光手术提供精确的术前评估。
入射波前像差测量技术入射波前像差测量通过分析进入眼球的光线来评估像差。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检测角膜表面的像差,对于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入射波前测量能够提供角膜表面的详细像差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精确的手术方案。
波前测量设备的技术要求- 测量精度:像差测量精度应达到±0.1μm RMS
- 测量范围:能够检测±6D的屈光不正和常规生理范围内的高阶像差(±1.5μm)
- 测量速度:单次测量时间不超过30秒
- 重复性: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兼容性:能够与各种屈光手术设备兼容
人工智能技术在波前测量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像差模式,即使在复杂的像差情况下也能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分析大量临床数据,能够预测手术效果并优化手术参数。
OptiV光弧医疗的眼前节测量系统采用了最新的AI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智能识别各种像差模式,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内置的智能分析系统可以自动优化测量参数,确保在不同患者和不同测量条件下的一致性。
四、波前测量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波前测量技术在屈光手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个性化手术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精确检测患者的像差模式,医生能够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显著提升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是波前测量技术最重要的临床应用之一。通过术前精确测量患者的像差模式,手术系统能够根据个体化的像差数据进行激光矫正,不仅矫正低阶像差(近视、远视、散光),还能同时矫正高阶像差,实现更高质量的视觉矫正。
临床研究显示,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能够显著提升术后视觉质量,减少夜间视觉症状,提高患者的整体满意度。与传统LASIK手术相比,波前引导手术在视觉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图2. 波前引导手术临床应用。
展示波前测量技术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包括术前像差检测、个性化手术设计和术后效果评估,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视觉矫正。
临床研究结果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波前引导手术的优越性。2003年VISX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VISX CustomVue手术后一年,患者的视觉质量显著提升,高阶像差明显减少,夜间视觉症状显著改善。近年来的多项临床研究也持续证实,波前引导手术在提升术后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相较传统方案具有稳定且显著的优势。
波前引导手术的临床优势临床指标传统手术波前引导手术术后视力≥1.085%95%夜间视觉症状15-20%5-8%患者满意度88%96%高阶像差减少有限显著波前测量的其他临床应用除了屈光手术,波前测量技术还在其他眼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角膜疾病诊断中,波前测量能够检测角膜表面的细微变化;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波前测量有助于选择最适合的IOL类型;在视觉质量评估中,波前测量为客观评估视觉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
OptiV光弧医疗的眼前节测量系统不仅提供精确的波前像差测量,还集成了角膜地形图、前房深度等多维度测量功能,为眼科临床提供全面的诊断支持。其先进的分析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像差模式,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图3. OptiV光弧医疗眼前节测量系统。
展示OptiV光弧医疗先进的眼前节测量设备,集成波前像差测量、角膜地形图分析、前房深度测量等多种功能,为眼科临床提供全面的诊断支持。
参考文献[1] Branigan, Emma. "Novel Analog Holographic Wavefront Sensors in a Photopolymer Medium." (2024).
关注我们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临床资讯
开展OK镜、巩膜镜、ICL、屈光手术、高端晶体项目,关键一步用光弧。眼前节地形图,就是选光弧
免费试用
© 2025 光弧医疗 版权所有 | 本文数据来自多中心临床研究
临床咨询专线:400-0037-880
本资料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产品使用请遵循产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