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酸药物,被称为是引领全球医疗革命的第三代创新药,正以其精准靶向能力和创新治疗逻辑,重塑人类对抗疾病的格局。
一提到核酸,不少人会联想到核酸检测和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其实,它们同属于一个更大的家族——核酸药物。这类药物的本质是直接向人体细胞内输送一份“调控指令”(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从根源上调控致病基因的表达,从而精准地治疗疾病。
在这条极具前景的未来产业赛道上,京津冀加码协同创新,共建产业生态——
天津全和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全和诚)携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加快研发新型癌细胞吞噬技术,为癌症治疗开辟新路;来自北京的科创板上市企业键凯科技与天津医科大学贺慧宁教授团队等联合攻坚胶质细胞瘤核酸新药;凯莱英化学大分子研发生产基地和兴博润核酸药物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一系列布局接连落地,不断夯实京津冀核酸医药产业基础,推动构建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创新加码共促技术成果转化
眼下,京津冀产学研合作提速,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叩开企业的大门。
“我们研发的脑胶质瘤核酸药物递送系统,还没获得专利授权,便被键凯科技买下。”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贺慧宁告诉记者,以该系统为基础,企业可以加入不同的药物成分,形成针对不同靶点的产品,精准狙击脑部疾病。
据了解,核酸药物进入复杂的人体环境后,很容易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酶降解,导致未到达靶部位就可能“全军覆没”。这意味着,核酸药物除了要有精准而稳定的核苷酸序列,还得有“专业快递员”,即安全高效的递送系统,把药物精准送达目标细胞内部。
作为侧重研发递送系统技术的专家,贺慧宁带领团队全力推进多肽-核酸偶联物、外泌体共递药体系等十余个在研项目。“我们与京津冀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医院紧密合作,共同承担研究课题,携手推动核酸药物研发与转化。”她说。
如今,协同创新的基因已深度融入三地核酸企业研发脉络,推动更多技术方案进入生产线。
走进全和诚核酸药物原料生产车间,只见一个个装有原料药液的透明容器中,气泡翻涌,工作人员正专注地进行提纯、浓缩和烘干等工作。“通常7升多的原料药液可提炼出500克的成品,手头这个3.5公斤的订单要赶在近期交付。”该公司研发工程师王博从柜子中取出一包看似普通的白色粉末,向记者介绍道,“可别小看这些白色粉末,它们的价值堪比黄金,每公斤售价高达50万元,公司每年销售五六十公斤,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
“在核酸药物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代差很小,几乎处于并驾齐驱的局面。为加快原创技术方案落地,我们开发了核酸药物原料、递送系统及新药管线等5个技术平台,每个平台的背后都有高校合作。比如,公司分别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核酸技术联合实验室,共研核酸创新药及载药系统;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探索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技术等。”全和诚副总经理孙岩透露,公司已在核酸药物领域积累超2000种分子合成化合物,布局了130余件海内外专利,其中有3个管线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因看好京津冀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优势,北京擎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搭建跨区域发展的“铁三角”:以北京总部为研发大脑,天津武清基地聚焦基因合成与检测,河北沧州基地则提供关键的原料药生产配套,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
“天津距离北京很近,厂房和用工成本相对更低,这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发展条件。”北京擎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军说,“来津七年来,我们建成了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测序平台和寡核苷酸合成平台,日处理能力达3万个测序样本和1万条寡核苷酸。”
这种协同模式带来了业务增长。今年以来,该公司业务规模保持8%以上增长,其中京津冀业务约占30%、长三角与珠三角业务约占50%。
业界表示,目前,全球获批上市的核酸药物产品有20多个,处在研发和临床阶段的约有2000个,涉及遗传性疾病、慢性病、肿瘤、病毒感染等治疗领域。在这一轮全球创新浪潮中,京津冀正将大量原创技术方案导入津冀试产车间,开展有效性验证和中试熟化,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进程,抢滩未来赛道。
以园聚企构建特色生态圈
在三地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的推动下,天津核酸医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天津核酸医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在核酸原料、核酸制造、核酸疫苗、核酸检测及临床资源方面颇具优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席真表示,近年来,天津核酸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集聚区的良好格局。这里集聚了50余家核酸药物相关企业机构,包括以康希诺、全和诚、艾斯拓康、博瑞泰、瑞普生物为代表的核酸药物研发企业;以兴博润、博蕴生物、法尔玛、南开和成等为代表的核酸药物相关制造企业;以凯莱英、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药检院、海河生物、有济(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核酸产业服务机构。
近期,我市核酸医药产业传来不少好消息——
天津经开区核酸医药产业园揭牌启航,以园聚企,推动产业成群成链;康希诺携手全和诚开展新型核酸药物和疫苗及自主知识产权核酸递送系统的创新设计,加速打破海外相关技术垄断;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联合有济(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凯诺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加速心脏病治疗核酸药物开发及有效性筛选……
“最近,我们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医院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打通产业发展堵点,形成科研攻坚合力。依托研究院国家级平台功能,我们把生物医药企业的‘两翼’——科技创新和战略投资结合起来,用好银行、产业基金及种子基金等金融资源,形成投贷联动的生动局面,让好项目、好想法、好点子通过金融的赋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道刚说。
平台支撑,项目引领,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在位于天津经开区的凯莱英寡核苷酸研发实验室,技术团队正全力优化核酸酶法连接技术平台。据工作人员介绍,如同在RNA(核糖核酸)的世界里搭建“分子连接工厂”,该平台能让天然和非天然RNA更容易、更快速地首尾相连,助力团队更高效地生产RNA类药物,以赋能相关制药企业或生物技术公司,使药物治疗更精准。
“我们加入了由京津冀11家企业和高校院所发起成立的核酸创新联合体,与多家北京小核酸生物医药企业保持协作,共同推动药物研发和生产进程;同时,与三地企业在研发设备、原料、试剂、耗材等供应链环节合作,通过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实现上下游联动与资源整合。”作为天津(经开区)核酸产业联盟创会主席单位,凯莱英为客户提供小核酸类创新药物从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承接近百项临床项目,并顺利完成60余项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申报。
凯莱英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1.88亿元,同比增长18.20%。其中,化学大分子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130%。
天津核酸医药产业主阵地——滨海新区此前发布的《滨海新区推进核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按照“一核、一区、多组团”总体布局建设核酸产业聚集区,即以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依托经开区打造核酸产业聚集区,并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核酸药物、核酸疫苗、医疗器械、外包服务等专业园区集群。力争到2027年,滨海新区核酸产业集群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集聚核酸领域相关企业100家,带动相关领域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瞄准产业发展目标,天津要加快建设核酸医药产业的一站式孵化与创新服务平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引导现有金融资源倾斜的方式,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核酸药物研发及品种引进;同时,充分发挥天津优质的药物临床资源,推动实现‘研发—申报—制造’链条本土化,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联手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核酸产业生态圈,让新技术、新成果惠及更多生命。”席真说。(记者 袁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