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学研“深度耦合”: 湖北大学打通生物制造 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0月初,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里,24小时运转的发酵罐中,“细菌工人”正忙碌地培育着优质菌株。这里,正上演着生物制造成果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园”的生动实践。
酶素有“生物制造芯片”之称,湖北大学紧扣生物制造“卡脖子”难题,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桥梁,让科研成果从“论文”走向“生产线”。
在酶创制与细胞工厂领域,湖北大学成果丰硕。陈守文教授团队18年深耕地衣芽孢杆菌研究,构建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工厂,其研发的γ-氨基丁酸生产转化率达国际领先水平,开发配套高效经济发酵生产技术,助力我国发酵产业自立自强和工业菌种自主可控。其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度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签订技术开发和转让数千万元,应用企业新增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湖北大学吕世友教授团队聚焦国家食用油安全,筛选出“纤彤1号”等高油高产种质资源,将山桐子种子送上太空育种,助力“树上油库”走向田间,增强我国“油瓶子”安全。
为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湖北大学搭建多层次协同平台:牵头湖北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集聚40余家高校与企业解决120余项技术需求;建成武汉合成生物学智能制造中试平台,缩短转化周期50%;在多地设立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近三年,学校服务全国近4500家企业,在光谷生物城孵化15家企业,助力30余家企业创造超百亿元效益。
此外,学校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科研人员可获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转化收益提成超70%。
如今,湖北大学推动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为湖北打造中部生物制造高地贡献力量。“我们将持续探索有组织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聚焦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一流的生物催化与转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服务合成生物上、中、下游产业,助力湖北打造中部生物制造产业高地。”湖北大学校长刘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