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发文聚焦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产业进展,明确提到这一领域“技术拐点已至、产业化加速落地”。
与此同时,央视新闻也报道了我国科学家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卡脖子”技术的消息。
超过20只概念股获得融资净买入,机构调研扎堆进行,一场围绕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竞争已全面展开。
锂离子在电池正负极之间往返奔跑,犹如外卖小哥在两点之间穿梭送货。
固态电池的挑战在于,固态电解质硬而脆,如同陶瓷板;金属锂电极却软如橡皮泥。 将两者贴合时,界面处坑坑洼洼,严重影响充放电效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团队开发的“特殊胶水”,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碘离子会顺着电场移动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自动填充缝隙和小孔,使电极和电解质紧密贴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则研发出“柔性变身术”,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打造骨架,使电池能弯折两万次而不损坏。
清华大学团队的“氟力加固”技术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形成氟化物保护壳,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
国轩高科的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 公司已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惠州亿纬锂能的“龙泉二号”工厂内,首批10Ah全固态电池也已顺利下线。 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速度,超出了行业普遍预期。
《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显示,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
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迈入千亿元级别。
主流电池厂商当前多以半固态、准固态的形式切入固态电池赛道。
半固态电池目前已进入量产装车阶段,成为许多国内企业选择的务实过渡路线。
在2025成都国际车展上,上海汽车集团推出全新MG4纯电动车型,其中9.98万元的半固态电池版本车型,成为全球首款具备这项先进技术的10万元以内量产车型。
固态电池的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锂、锆、钴、镍、硫化物等。 东方锆业的氧化锆产品已应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中,鹏辉能源则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投入研发。
中游设备领域,先导智能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相关产品已陆续获得重复订单。
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已成功签订2GWh锂金属固态电池整线设备订单,这是行业内首个固态电池GWh级量产设备订单。
下游应用端,广汽集团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并宣布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相关车型。
奇瑞汽车表示,将在2026年上车全固态电池,2027年实现量产,届时公司的纯电动汽车续航将会突破1500公里。
在储能领域,南都电源成功签署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项目将全部采用南都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 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
广东省拥有33家电池行业上市企业,数量全国排名第一。 从市值上看,拥有宁德时代的福建省虽然只有3家上市企业,但是市值总和为1.88万亿;广东33家市值总和7839亿,这还没有计算比亚迪的市值。
比亚迪在固态电池领域主要布局硫化物和氧化物路线,其全固态电池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计划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12.81亿元,研发投入高达295.96亿元。
亿纬锂能主要布局氧化物固态电池路线,已形成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覆盖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关键环节。 公司计划在2026年启动全固态电池的中试生产。
天赐材料起家之初主营业务为日化,后向锂电池电解液行业进军。 2007年,天赐材料从美国引进六氟磷酸锂技术,2014年收购东莞凯欣,与宁德时代建立合作。 目前其电解液全球市占率达31.6%。
9月初至今,A股市场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持续走强,资本与产业的共振,让这场动力电池技术革命的热度愈发高涨。
据统计,9月份以来已有50家固态电池(材料)相关上市公司接受机构密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