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满屏都是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享年 103 岁。
可翻着评论区,太多人还在揪着他 2004 年的婚姻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誉为 “比肩爱因斯坦” 的物理学家,到底为我们做了什么?
作为一个从小在课本里读他故事的人,此刻最想说的是:请暂时放下猎奇心吧,先生的一生,远比八卦厚重千倍。
1957 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才 35 岁,与李政道提出的 “宇称不守恒”,直接颠覆了物理学界百年认知。 1954 年和米尔斯提出的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统一了弱、强、电磁三大相互作用,和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并列,是现代物理的三大支柱之一。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知,一半都站在他的肩膀上。
1999 年从美国退休后,81 岁的他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回清华当全职教授,一待就是 26 年。他亲自募集资金建高等研究院,把世界顶尖学者请进来,还资助了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全成了中国物理界的顶梁柱。直到 90 多岁,他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我身体里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总得为国家做些事。”
西南联大时期的许渊冲先生回忆,杨振宁是当年成绩最好的学生,“眼睛里全是锋芒”。后来他在诺贝尔奖颁奖礼上直言:“我为中国血统感到骄傲”。
而且,翁帆女士的陪伴值得尊重,21 年的相守里,她是爱人也是学生,先生曾说她 “让我的晚年很温暖”。
此刻再看先生的照片,从西南联大的青涩青年,到清华园里白发苍苍的老者,103 年的人生轨迹里,写满了 “探索” 与 “坚守”。他让中国物理从追赶到并肩,让基础科学被看见、被重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 “国之脊梁”。
那些还在纠结八卦的人,不妨去读读他的论文,看看他为中国科技写的建议书,你会明白:真正的大师,从来不是靠猎奇新闻被记住的。
先生千古,他的名字,该刻在科学史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敬意里。你记忆里的杨振宁,是课本上的科学家,还是更鲜活的长者?评论区聊聊,让我们好好送别这位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