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新老药企争相入局,AI做的药你敢吃吗? 99xcs.com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李攀 应陶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传统生物制药行业也不例外。

10月6日,老牌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宣布,与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签署价值5.5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意在借助后者的先进人工智能平台,推动免疫学领域新治疗靶点的发现。

而在稍早时候,国内新崛起的AI药物研发公司英矽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在今年初完成E轮融资后,英矽智能的估值已达到13.305亿美元……

从国内到国际,从技术到资本,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正在改写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逻辑。

新老医药企为何纷纷入局AI领域,吃上AI做的药还有多远? 

打破“三十定律”

要理解AI制药的意义,得先了解新药研发有多“烧钱”。

在制药界,流传着一个残酷的“三十定律”:一款新药的诞生,平均需要耗费十年光阴、投入数十亿美金、而最终成功率却不足10%

这是悬在每一家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个以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为标签的行业里,“不确定性”是永恒的主题。

创新药的研制为何如此艰难?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博士后赵文艺,将传统药物研发比作一场“大海捞针”的游戏:

首先,科学家们需要在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疾病的作用机制,即“靶点”。就像射箭一样,药物只有作用于人体内的特定蛋白质核酸等才能起效果。

即便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靶点”,实验室可能要合成上万种分子,才能找到几个像样的“种子选手”。

就算通过了早期的实验,这些“种子选手”到了动物实验、临床试验阶段,还会因为毒性、疗效不足等原因被淘汰。

这种高度依赖个人经验与创造力的制药方式,往往会消耗大量时间,带来高昂人力、物力成本。对药企而言,新药研制是一条又慢又贵、失败率极高的“死亡之路”,很多时候甚至需要运气的成分,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传统制药除了耐心去找,几乎没有捷径可走。而AI的加入,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玩法。”赵文艺说,AI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文献资料、临床病例、实验数据,帮助研究人员精准锁定靶点。在化合物设计上,深度学习模型能直接生成分子结构,预估它们的活性和毒性,大大减少实验室里盲目合成的次数。

根据英伟达公开资料,使用AI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所需时间缩短至 1/3,成本节省至 1/200。

在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记者见到了一款尚在研究阶段的实体肿瘤靶向药物。从最开始的靶点发现,到化合物的设计和优化,再到成药性的改造等,全过程使用AI,只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就找到了一个候选新药。如果用传统方式,这一过程要长达数年。

由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孵化的药企——禹泓医药,也在AI的赋能下成为医药界的亮眼新锐。企业研制的一款针对白癜风疾病药物,目前进入Ⅱ期临床试验,从实验室进一步走向市场。研究结果显示,该药较同类产品显示出明显对比优势,具有成为“重磅药物”的巨大潜力。要知道,禹泓医药成立不过3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AI把“黑灯瞎火乱摸索”的过程,变成了“带着手电筒去找路”,这样就少踩很多坑,也就不难理解,药企为何痴迷于AI。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图片来自研究院网站。

资本市场的狂热与冷静

AI技术的突飞猛进,激发了资本的狂热。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人工智能驱动健康的未来:引领潮流》指出,预计2024-2032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8万亿元,其中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广的两个领域,合计市场占比将超过50%。

不过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早在2026年到2022年之间,全球AI制药相关的投融资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不少独角兽公司估值一路飙升,但又快速跌落。

比如美国的Recursion曾是典型的“AI+医药”明星,202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最高点一度超过40美元,如今却跌到不到十分之一。

资本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截至目前,全球尚没有一款AI研发药物成功上市,甚至成功跨越临床II期的都极为少见,以至于AI制药一度陷入市场冷静期。

“AI是工具,但不是魔法棒。”采访中,一位科研人员说出了行业共识。

AI模型的训练中,数据是最宝贵的“燃料”。传统医药行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药企获取医疗机构临床数据也要符合隐私合规要求,大量数据缺失、错误与偏差,都会妨碍AI模型对疾病—靶点—疗效的全面学习。

药物研发涉及复杂的临床试验和长期安全性验证。监管机构对AI生成的候选药物,需进行更严格的有效性、质量及生产流程审查,才能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与传统药物无显著差异。

AI制药同样需要大手笔的投入。在一家初创型药企,记者见到了一座投资数千万元搭建的算力中心,计算机夜以继日高速运转的轰鸣声令人震撼。企业负责人坦言,没有持续的融资“供血”,新药研究很可能半途而废,资本的耐心至关重要。

在资本市场的狂热与冷静的摇摆中,不少药企开始认识到,AI或许还不能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颠覆者,却可以成为赋能者。因此AI药企必须以更务实的产业落地,赢得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诞生于杭州钱塘区的德睿智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德睿智药创始人兼CEO牛张明透露,目前,德睿智药已和默沙东、德琪医药、海正药业等10余家老牌跨国及上市企业,达成多项药物管线或AI技术研发商业合作,交易订单总额超亿美元,其中包括一项核心科技——能显著提高AI药物筛选准确性的蛋白质动态模拟技术。

在牛张明看来,这是一种可以放大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共赢商业模式,传统药企在资金基础、数据积累、临床试验等方面具有优势,AI药企则专注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和突破,双方合作互补,可以极大地加速成果转化。

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让外界看好德睿智药的发展前景,企业预计最快明年完成新一轮融资,并启动港股IPO进程。

这也从侧面印证,无论市场如何动荡,资本依然坚信, AI绝对有潜力改变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模式。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2025年9月20日,第四届国际MAH合作与创新大会分论坛在杭州钱塘区举办。本次大会以“AI赋能、智启未来”为主题,德睿智药创始人兼CEO牛张明受邀出席。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弯道超车的机会

回头看,AI制药之所以引发这么多讨论,是因为它不仅是重要的产业风口,更触碰到了人类最核心的需求——健康。

这条赛道上,竞争呈现白热化。全球排名前20的制药巨头,如辉瑞、强生、赛诺菲和诺华等,均已与AI公司展开合作。毫不夸张地说,AI制药的崛起,预示着医药行业将迎来全新的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08多家AI制药的初创型公司,94%的AI制药企业分布于北京、长三角及大湾区,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各集聚超20家企业。

身处大变局之中的中国的AI药企,正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现在是追赶者、并跑者,未来有望成为引领者。”赵文艺说。全球AI制药竞赛中,中国凭什么能“弯道超车”?答案或许藏在三个关键词里:政策、人才、供应链。

对比欧美冗长的审批流程,中国政策像给AI制药装了“涡轮增压”。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2030年规上药企实现数智化全覆盖。

发令枪打响,全国各地在AI制药领域频频释放政策红利。今年8月,浙江印发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表中,建设省级医学生物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等诸多亮点内容,都直指制约AI制药发展的关键问题。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禹泓医药利用AI技术正在研制一款针对白癜风疾病药物。李攀 摄

当有的国家还在争论AI科学家该不该懂生物学时,中国已经批量产出“AI+医药”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清华大学药学院与百度共建的“AI+药学”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通过开设前沿课程、举办算法大赛等形式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在科研平台,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开设国内首个人工智能药学硕士项目,成为生物医药领域重要的人才孵化与输出基地。越来越多跨界融合的人才,正在涌入AI制药的“驾驶舱”。

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更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最硬的底气。医药研发不是“实验室里的游戏”,从化合物合成到临床试验,需要上千个环节的配合。诞生浙江的剂泰科技是国内“AI制药四小龙”之一,在企业CEO赖才达看来,美国药企开发一个候选药物,需要横跨三个国家找供应商,而在中国,从AI模型训练到临床试验,可能在一个产业园里就能完成闭环,让AI制药的成本直接砍半。

传统制药的隧道又黑又长,很多企业走了百年才看到光,今天,当药企拿着AI这把手电筒,或许能快一点走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