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10月13日,位于蚌埠市蚌山区的蚌埠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园内,安徽科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计划月底搬进来,尽快投产。”公司技术负责人于晓锋告诉记者,企业生产一种专门用于PP材料的添加剂,少量添加后就能改善PP材料在二次利用后的特性,“去年已进行试产,今年开始向国内小批量供货,填补了国内空白。”
于晓锋同时也是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老师。他的“心头宝”从实验室走向车间,正是蚌埠发挥科教所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写照。没场地,蚌山区闻讯后迅速联系帮助其落户到当地蚌埠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园;缺资金,蚌埠市科技局联系蚌埠中城创投,计划投资500万元……“从课堂到厂房,千头万绪,多亏各级政府帮忙。”于晓锋说。
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城市,蚌埠汇聚了7所国家级驻蚌科研院所,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蚌埠学院等12所高校,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0家“国字号”创新平台,科研实力在全省位列第一方阵。
“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就是‘沉睡的宝藏’;只有走上生产线,才能成为推动发展的‘真金白银’。”蚌埠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破解创新链和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蚌埠正抓紧建立驻蚌高校、科研院所常态化对接机制,全面梳理可产业化成果,推动各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存量就地转化成城市产业发展的增量。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平台承接。蚌埠建设包括蚌埠医科大学大健康产业园、蚌埠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在内的园区平台,精准对接。同时,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向工厂,探索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同时,蚌埠引导驻蚌埠高校围绕六大产业集群调整学科设置,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解决“企业招工难、高校就业难”的供需错配问题;推动驻蚌高校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让高校科研真正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产业需要什么,科研团队就攻关什么。在蚌埠,产业链与创业链正加速融合。围绕硅基新材料、智能传感等六大主导产业,该市大力支持创新平台联合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助力产业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创新平台从“重建设”向“重实效”转变。目前蚌埠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65家,已成为产业技术攻关的“领头雁”,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协同中心可以给园区各企业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卡点。”蚌埠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汤伟介绍。为帮助园区智能传感企业攀登价值链顶端,加快科技攻关,中国传感谷引入“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同中心”。该中心以国内智能传感器领域的权威专家蒋庄德院士团队为核心,将于本月投入运营。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何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蚌埠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分类梳理企业需求,推动平台聚焦产业关键领域开展研发。
“梯度培育模式,所处梯度与各项支持相匹配,让企业不仅比产值、比纳税,还比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蚌埠市科技局产业创新与社会发展科技科科长陈长征告诉记者。
目前,蚌埠市科技局正会同多个部门、县区,全面梳理蚌埠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卡点,制定科技攻关“榜单”。今年9月6日,蚌埠首次发布“智能传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包括华鑫微纳等在内的多家当地智能传感企业均提出了自己的技术需求。
“过去企业的技术需求是层层申报。现在‘揭榜挂帅’机制让效率大幅提高。”蚌埠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鼓励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组建团队“揭榜”,确保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
■ 强飞 本报通讯员 尤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