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毋巧”:杨振宁对重庆学子的深情寄语 99xcs.com

2009年9月,87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携妻子翁帆抵达重庆,参加中国科协第11届年会。在这次重要的活动中,杨振宁不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科学感悟,还为重庆八中的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寄语:“宁拙毋巧”。这四个字不仅是他对学生们的勉励,更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

在重庆八中,杨振宁以《我的求学和人生经历》为题,向千余名中学生传授学习和生活的智慧。他用一张1923年的老照片,讲述了自己在童年时的成长经历,那个时候,他曾因个子矮小而受到欺负。然而,他的老师却用积极的方式引导他,告诉他如何勇敢面对困难。这种亲切的分享,让在场的学生们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杨振宁提到,学生们应当多读课外书,他自己在中学时最喜欢的一本杂志是《中学生》月刊,里面的游戏和数学概念深深吸引了他。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正是他日后研究的基础。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一本《神秘的宇宙》,让他对科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谈及英语学习时,杨振宁分享了自己父亲传授的技巧,强调大声朗读的重要性,认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熟悉发音,还能克服与人交流的心理障碍。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有学生提问如何应对学习和生活的烦恼时,杨振宁鼓励大家,虽然当今的客观条件不同,但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个人是否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演讲结束后,杨振宁在纸上写下“宁拙毋巧”四字,并解释说这四个字代表了他对学术和人生的看法,强调诚实与踏实的重要性。这一刻,杨振宁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给予年轻一代以精神上的引导。

他的寄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重庆八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明翔宇对此感慨良多,认为这四个字饱含着杨老对学术的执着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重庆育才中学的刘雅林则表示,这不仅是杨老的学问态度,更是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在当晚的植树活动中,杨振宁夫妇与众多院士一起为重庆种下“院士林”,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至今,这片林木茂盛,犹如杨振宁的寄语,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重庆学子,向着科学的高峰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