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小米陷入舆论风口浪尖,但小米官方并未对此进行任何回应,小米面对危机的“冷处理”,其实是大智慧!
聊起小米这15年,真像看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剧,很多一路跟过来的老米粉,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回想一下,“挨骂”和“被黑”,几乎成了小米的日常功课,从早期的“DS机”、“组装厂”,到后来无孔不入的“品控差”、“发热门”,再到任何新领域,都要被拿出来用放大镜挑刺。
过去十几年,小米什么样的委屈没受过?什么样的脏水没被泼过?什么样的攻击和谩骂没经历过?
说句玩笑话,小米的公关团队心理素质绝对是行业顶级的,因为他们在面对重大舆情时,压根就不去人为操控。
但戏剧性就在于,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就是那些幕后黑手靠手段掀起的风浪,看着吓人,却始终没能掀翻小米这艘大船,要不然小米还能走过15年?
虽然短期来看,小米肯定会难受、会憋屈,感觉像吃了只苍蝇似的,米粉也会为此感到愤怒。
但你只要跳出当时的情绪,从商业逻辑上看,其实那些在背后不断“撒币”搞事情的黑手,他们比小米更难受。
最核心原因就贵。雇水军、买黑稿、操控舆论,这是一门“手艺活”,更是真金白银的消耗战。
这背后是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从策划、写手、渠道分发到数据刷量,明码标价,概不赊欠。
那些接黑稿、带节奏的所谓“媒体”和“大V”,他们心里不清楚自己在干嘛吗?太清楚了!
正因如此,他们的收费才格外高昂,这费用里不仅包含了“写作费”,更包含了“良心磨损费”和“信誉透支费”。
这里最关键的点在于,如果小米一时没忍住,也砸下巨资去反击,去对线,去搞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保卫战,那才真是掉进了对方设下的“成本陷阱”。
你想想互联网的“七天定律”,别说企业之间互撕,就算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公众的关注热度能维持几天?绝大多数情况,24小时后热度就断崖式下跌了。
所以,黑手要想持续黑小米,就得像给游戏角色“续币”一样,持续投入、不断烧钱,这是个看不到尽头的财务窟窿。
而小米如果跟着花钱对线,就等于免费帮对方把一场“快闪式”的黑稿,硬生生炒成“连续剧”,不仅帮他们维持了话题热度,还把自己的宝贵资源和注意力搭了进去。
这种参战方式,完全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同时还帮敌人赚流量的亏本买卖,小米不干,米粉也不想看着小米参战。
其实小米最坚不可摧的护城河,不是什么单一的技术或产品,也不靠那些媒体大V宣传,而是那群被“参与感”滋养起来的、有逻辑、有判断力、且具备极强社群认同感的忠实用户。
这帮用户是在小米“开放、透明”的社区文化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了自己看参数、研究技术、对比体验,你很难用简单的营销话术去忽悠他们。
他们认的是实打实的产品力,是技术突破,是超越预期的体验,只要这个“信你、懂你、愿意为你辩护”的用户基本盘在,小米的根基就稳如泰山。
哪怕未来市场有起伏,小米的增长有波动,但也绝不会伤筋动骨。
就拿被黑得最惨的苹果和特斯拉来说,他们没有对那些媒体投放,但影响到他们的销量了吗?丝毫没有。
因为选择购买他们产品的那批用户,不会因为媒体的几篇舆论操控,就拒绝购买他们的产品。
所以埋头做好产品,真心服务好用户,也是小米接下来要做的事。
而那些幕后黑手所要面对的,则是黑稿的边际效应会越来越低,成本却越来越高,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模式,自然撑不了多久。
说起来也挺感慨的,很多米粉最初聚在一起,不过是些纯粹的科技爱好者,是喜欢折腾手机的“发烧友”。
可谁曾想,这些人最后也会被动地卷入一场场没完没了、且动机莫名其妙的口水战。
小米用15年的时间,从手机到AIoT,再到如今躬身入局造车,已经用一次次实实在在的跨越,证明了自己的理想、韧性和战略定力。
到了今天这个体量和阶段,如果还需要事事出来“自证清白”,那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所以接下来,小米只需要老老实实做产品,真真诚诚对用户,一切都不成问题。
至于那些幕后黑手,他们每多花一分钱在这种事上,小米在产品研发上就会多一分专注和从容。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小米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