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生前日常:开车送学生,谈物理,三十年前建议的方向如今全爆了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用行动影响身边人,哪怕走到生命的尾声,依然像灯塔一样照亮后来的路。
2025年10月18日中午,杨振宁先生离开了大家,消息传出来,很多人心里都像被拉了一下。
苏刚教授——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老师——听到的时候,窗外都暗了半截。
苏刚跟杨先生做过博士后,脑子里一下子全是九十年代初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那些往事。
要说杨振宁的影响力,不光在于他那些让人听了就觉得高不可攀的物理理论,更在日常点滴里。
他刚认识苏刚的时候,送了本自己签名的论文选集,然后问:“你对什么方向感兴趣?”还顺手给了几个建议:非线性物理、激光制冷、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那会儿说实话,谁能想到这三条路,三十年后全都成了世界物理的大热门?
杨振宁看问题,就是这么准。
石溪分校每周三下午,杨先生的办公室开讨论会。
只要没什么特别的事,他都不缺席。
跟苏刚和余理华老师一起钻研问题。
最有意思的是,讨论经常拖到天黑,杨先生还会亲自开车送苏刚回住处。
其实那一路上,聊的还都是学问——什么物理难题、科研方法,不管路上多堵,学术热情一点不打折。
苏刚后来回想,觉得自己是被杨先生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给感染了。
说起做学问,杨振宁一再强调,干科研千万别只在别人的路上搭积木。
必须得从根上找问题,从最本质的地方开工。
苏刚说,杨先生这句话像指南针一样,一直影响着他。
其实杨振宁一辈子的成果,也都靠这股劲。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米尔斯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把粒子物理的地基打牢了;1956年又和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直接给高能物理翻开新篇章。
后来还有“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统计物理、量子群这些领域都炸开了锅。
杨振宁做科研,就是不怕走难路,不怕挑战老观念。
其实杨振宁身上还有一点让人服气,就是心里始终装着祖国。
那阵子只要国内有代表团来访,他和夫人聂华桐总是亲自接待,还帮着翻译、解说。
苏刚后来才知道,杨先生通过各种项目,资助了快百名国内年轻学者到美国进修。
石溪附近那家“满庭芳”中餐馆,成了中国学者聚会的据点。
后来杨先生回国,定居清华,把心血全投到了中国科教事业上。
清华高等研究院、国科大的讲座,杨先生几乎是拼尽气力跑场。
他给学生讲“物理之道”,有人问他怎么不觉得懈怠,他直接笑着说:“我从来不会懈怠!”这种认真,谁听了不受感染?
更让人感动的是,杨先生年纪快到百岁,还跑去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给几千学生做报告,声音又响又亮。
他鼓励大家一定要抓住时代机遇,别让年轻的黄金时间溜走。
苏刚说,每次听杨先生讲话,都觉得自己身上有了一股劲。
这种敢拼、敢闯的科学精神,才是他最大的遗产。
要说杨振宁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东西,不只是理论成果。
他用自己的一生,帮中国人树立了科学自信。
从清华园的少年,到诺奖领奖台上的中国骄傲,再到把“规范场论”写进世界科学史。
他的理念——“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了无数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
杨振宁走了,但那些办公室里的讨论、车上的学术聊天、讲堂里的鼓励,已经变成一盏盏灯。
后来人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就像苏刚说的,勇于挑战、甘当人梯,这些都留在了中国科学的骨子里。
科研其实不需要高调,需要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的奋斗。
也许这就是对杨先生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