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结束后,高德地图的"扫街榜"广告依然随处可见。无论是在电梯、路边广告牌、地铁通道,还是在视频平台,都能看到相关推广。
这种推广方式引起了一些用户的疑问。通常人们会先通过点评类应用选择餐厅,再使用导航软件前往目的地。但高德现在选择在自己的导航应用中加入餐饮榜单功能,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推广。
从数据来看,高德在国庆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10月9日的数据显示,其应用单日活跃用户达到3.6亿,创下新纪录。上线仅23天的"扫街榜"功能用户量已增至4亿。这个增长速度超过了微信和抖音等应用初期的表现,因此该项目在阿里内部被列为最高优先级。
在实际效果方面,该功能在国庆期间为线下餐饮商家带来了超过1亿的客流量。其中,人均消费83元左右、主打性价比的餐饮店铺最受欢迎。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数据之下,却隐藏着一丝冷清的真相。以上海沪西老弄堂面馆(广东路)为例,它在高德扫街榜上海市必吃榜上排名第二。9月23日上线时,这家店在高德上的评价有477条,但到了10月15日,也仅仅增长到600条。
反观在大众点评上,这家店的评价数量高达两万多条。我们平时选餐厅,最看重的无非是“辣不辣”“好不好停车”“适不适合带孩子去”这类真实的用户反馈。可高德扫街榜只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却鲜有人愿意动手留下评价,这样的榜单,它的公信力何在?
症结所在,是高德似乎学错了“功课”。它把外卖大战那套“狂轰滥炸、烧钱补贴冲规模”的打法,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外卖是典型的“标准化产品”,比拼的是商家数量和配送速度,规模上去了,边际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美团之所以能比饿了么更赚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订单量大,骑手可以顺路多送几单。但美食榜单却是“非标准化产品”,口味这东西是千人千面:新疆人爱重辣,浙江人偏爱鲜甜;60后可能看重性价比,00后则更在意用餐环境。
单纯依靠导航数据堆砌出来的榜单,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更要命的是,这条赛道早已是“内卷”到白热化。9月23日,抖音的“心动榜”将覆盖城市从40个一口气扩展到101个,纳入了3300家餐厅;小红书也不甘示弱,推出了“小红卡”,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试水吃喝玩乐一卡通;9月28日,百度地图更是直接上线了“AI去·榜中榜”,毫不客气地将大众点评、携程等平台的榜单整合进来。
这些竞争对手各有杀手锏:抖音和小红书的用户本身就热衷于分享探店体验;百度地图则直接抱上了行业“老大哥”的大腿。唯独高德,用户打开它就是为了导航,谁会特意停下来,为了一顿饭去写评价呢?
高德当然清楚这些症结,但它似乎别无选择,这不仅仅是一场业务层面的竞争,更是一场关乎其在阿里集团内部地位的“保位战”。
今年8月,阿里对业务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将饿了么、飞猪等核心业务划归到由蒋凡统领的中国电商事业群,而高德却与钉钉、优酷一起,被归入“所有其他”的边缘序列。要知道,高德早在2014年就已成为阿里全资子公司,连续亏损了十年,直到今年2月才首次实现盈利,其商业价值在集团内部一直未被完全认可。
在阿里这样讲究“用成绩说话”的巨头内部,蒋凡掌舵的电商事业群手握着集团大部分的资源分配大权。高德要想挤进核心圈,必须拿出实打实的业绩。今年8月宣布全面AI化,9月10日推出扫街榜,这些举措无一不是在向集团“AI+云计算”和“大消费”这两大战略靠拢。
高德需要向蒋凡等高层证明:给我资源,我能创造价值,而不是只会烧钱。就像阿里在做淘宝闪购、折扣超市等业务时,也常常是等待对手验证模式后再出手,高德也必须先证明自己值得集团的投入。
高德现在就像《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苦练十六年内功,却因缺少灵动的招式而无法击败真正的高手。它砸钱砸出了用户规模这个“内功”,却没能建立起用户评价这个“招式”。一个真实、活跃的评价生态,绝不是靠烧钱就能速成的。
豆瓣日活用户仅百万量级,但其评分却能深刻影响一部电影的票房;小红书多年来在抖音的猛烈冲击下,依然稳坐探店分享领域的头把交椅,靠的正是日积月累的用户内容分享和信任沉淀。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高德扫街榜或许能在某个时刻提供一些参考,但要真正取代现有的点评软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对于高德自身来说,这4亿用户仅仅是个开始,能否将这些流量转化为足以说服集团的“投名状”,能否让用户从“用导航”升级到“写评价”,才是它真正需要面对的硬仗。
这场仗,高德输不起。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