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到手机芯片,大到战机雷达,这些高科技核心部件能运转起来,都离不了稀土。
可以说,谁攥住了稀土,就攥住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命脉!
而这一战略资源,近一半都在我国手里。2024年我国稀土储量4400万吨,占全球稀土储量的48%,位居全球第一。
更关键的是,我国是唯一拥有稀土全链条生产能力的国家,即便其他国家开采出稀土矿,绝大部分也需运至我国加工后返销。
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稀土价格开始上涨,到2025年第四季度涨价更甚。
10月11日,包钢股份与北方稀土公告称,2025年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定为26205元/吨,环比上涨了37%。
并且,这一涨价还顺着产业链层层往下传,从稀土冶炼分离,到下游的磁材制造,整个行业都跟着“热”了起来。而要想跟上行业发展红利,稀土ETF(159713)是个不错的抓手。
该基金涵盖了稀土开采、加工、贸易及应用等全产业链上的重点公司,如中国稀土、厦门钨业和金力永磁等。
这种全链条覆盖的特点,就决定了它能同步反映稀土产业的整体景气度,不像某些侧重单一环节的基金容易“偏科”。
其中,金力永磁,就在这轮稀土涨价中充分受益。
金力永磁近九成业务都是高性能钕铁硼磁钢,新能源汽车、风电、工业机器人这些领域,都得用它的产品。
随着稀土涨价,高性能钕铁硼(如N45)价格也已从2024年9月底的15万元/吨升至2025年9月底的22万元/吨,涨幅约47%。
产品价格涨,公司业绩自然水涨船高。
2025年前三季度,金力永磁实现营收53.73亿元,同比增长7.16%;实现净利润5.15亿元,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更是飙到381.94%。
不过,行业红利并非人人能享。
同样做永磁材料的正海磁材,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4.39%,这还是2024年大降79.37%后的再次下滑;同期,中科三环的营收也是继续同比下滑,幅度有11.17%。
若从毛利率、净利率核心盈利指标切入,差距更清晰。
2025年上半年,金力永磁毛利率率先回升至16.39%,正海磁材、中科三环却仍在下滑;净利率方面,金力永磁达8.82%,比后两者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
到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修复,单季毛利率达25.31%,净利率也有11.51%,回到了2026年的高盈利水平。
看到这,不少人会好奇:为啥金力永磁的盈利能力能修复得这么快?
答案藏在它早早就搭好的“技术+供应链+新领域”三重护城河里,这不仅帮它扛住了成本压力,还稳稳抓住了增量机会,自然比同行跑得更快。
第一,用技术啃下“成本+性能”的硬骨头。
高性能钕铁硼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绕不开技术。
金力永磁早早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自主掌握了晶界渗透、晶粒细化、一次成型等核心技术,其中关键的“晶界渗透技术”,直接帮它打透了成本和性能的双重关卡。
公司用这项技术生产磁钢,既能减少50%-70%镝、铽等重稀土用量,省下大笔原料钱,还能把磁钢性能提上去,最大磁能积做到52-57MGOe,在行业里算顶尖水平。
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持续壮大的研发团队。
到2024年,金力永磁研发人员已达921人,比英洛华、正海磁材等同行都多,正是这支团队让技术创新不断落地。
并且,2025年上半年,公司用晶界渗透技术生产的磁材占比已超过90%。这意味着大部分产品都能享受到技术带来的成本和性能红利,盈利修复自然有了底气。
第二,靠上下游协同托住“规模+订单”。
光有技术还不够,想把盈利优势放大,还得靠规模的扩张。
2024年公司的稀土永磁材料年产能已达3.8万吨,稳居全球第一;2025年1月又启动新扩产项目,目标是2027年建成6万吨产能。规模上去了,单位成本就能进一步摊薄。
不过,产能要想扩得稳,还得有“上游原料、下游消化”的双重保障。
上移原料端,金力永磁与北方稀土、中国稀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从这两大集团的采购额约占采购总额的70%,确保了稀土原料的稳定供应。
下游客户端,公司更是把“摊子”铺得广,全球前十大新能源车企全拿下,前十大变频空调压缩机厂商合作8家,前十大风电整机厂合作5家。
2025年三季报中,公司直接明说“第四季度在手订单充足”。原料够了,产能有了,订单也满了,盈利修复的“确定性”自然比同行强。
第三,抢滩新领域打开“增长空间”。
如果说技术强悍和供应链协同是“守好地基”,那抓住新兴市场就是打开“增长空间”,这也是金力永磁盈利修复更快的加分项。
现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新兴领域,对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需求也越来越大。行业预测到2028年,全球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消费量能涨到23万吨左右。
金力永磁早早就盯上了这块蛋糕,专门成立了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还在配合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研发磁组件。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及磁材产品、低空飞行器用磁材都已经小批量交付,盈利更多了一层支撑。
不仅是金力永磁,稀土ETF(159713)也在盯着这块蛋糕。
作为跟踪稀土产业的被动型基金,它的持仓天然覆盖了金力永磁这类抢占新领域先机的企业,更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捕捉着行业增量。
截至2025年10月21日,该基金规模已达19.86亿元,较年初增长超500%,也能看出市场对其认可度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