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深夜,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3小时后与空间站完成对接,创造了新纪录。此刻,神舟二十号的三位航天员正忙着交接工作,其中有一项特殊任务:处理他们在太空生活半年积累的125.3公斤排泄物。说到这儿,你肯定好奇: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到底怎么上厕所?这些"特殊货物"最后去了哪里?
早年间,宇航员上厕所真是个大难题。第一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为了执行任务,竟然选择憋着不上厕所。
但人总有憋不住的时候吧?于是工程师们想出了个办法——在航天服里装个收集装置。宇航员需要把一根管子插进尿道,连接到收集袋。更糟糕的是,太空没有重力,尿液会到处飘,有时候还会从航天服里漏出来,粘在身上和设备上。根据中国新闻网2024年3月15日的报道《天价马桶送到空间站 背后是航天员的辛酸如厕史》,早期宇航员的如厕经历堪称"辛酸史"。
咱们中国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套"大、小便收集装置",说白了就是太空版的智能马桶。这玩意儿的工作原理特别巧妙,像个超级强力的吸尘器。
先说小便怎么收集。航天员上厕所之前,得先把装置打开,让它把空气吸进尿液收集器。等航天员开始排尿时,尿液就会和空气形成混合流,一起被吸到专门的储存箱里。这样就不会出现尿液到处乱飞的尴尬场面了。
大便的收集更讲究。航天员要先拿出一个特制的收集袋,袋口能收紧,套在马桶上。袋子里还提前放了防腐剂。你仔细看马桶,会发现上面有很多小孔,这些孔连着抽气设备,能在袋子里制造负压。这样一来,粪便就老老实实待在袋子里,不会到处乱蹿。
上完厕所,袋口自动收紧,航天员把袋子装进外包装,压缩后放进专门的收集箱。
半年下来,三个人能产生125公斤的排泄物,总不能就那么放着吧?咱们中国的科学家又搞出了个黑科技——把尿液提纯成饮用水。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官方2023年6月8日发布的《航天员的生理废弃物如何处理》,尿液处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相当复杂。
当卫生间的尿液箱满了,航天员利用"动态尿液分离原理",把尿液转移到尿处理子系统。这个系统会经过多道工序,最终产生蒸馏水。
蒸馏水还不能直接喝,得送到水处理子系统继续加工。先过滤杂质,再去除离子污染物,然后去除有机物,最后加入银离子消毒。经过这一整套流程,才能产生可以直接饮用的再生水。
有人可能会说,处理尿液这么麻烦,直接扔到太空不就完了?
问题可没那么简单!首先,向太空运送一公斤物资,成本高得吓人。航天员进入太空前带的水和食物,只够用一个星期。虽然可以靠货运飞船补给,但每次运输的成本都是天文数字。中国载人航天官方和中国青年报联合发布的报道《中国空间站迎"最重"太空快递》显示,每次货运补给都需要精确计算,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物资运输。
有了尿液转化系统,航天员在用水方面就实现了"半自由"。洗脸、刷牙、擦身体,都不用那么省着用了。
其次,这是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做准备。等以后人类要去火星、去更远的地方,总不能一路带着几吨水吧?所以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资源循环系统,才能支撑长时间的太空旅行。
说完了尿液,咱们再聊聊大便的归宿。和尿液不同,目前还没有技术能把大便转化成有用的资源。所以大便只能压缩储存,等航天员返回地球时一起带回来。
根据山西晚报2025年10月29日的报道《"太空出差"超180天 神二十乘组开始返回前准备工作》,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妥善处理这些生理废弃物。
但大部分大便其实回不到地球。在飞船返回过程中,储存大便的轨道舱会在冲进大气层时自行销毁,高温会把一切烧成灰烬。只有很少一部分跟着航天员的返回舱一起回到地面,用于科学研究。
说实话,太空厕所这件事,听起来不像火箭发射、空间站建设那么高大上,但它恰恰体现了中国航天的细致和用心。
我们没办法改变太空失重的环境,但我们能通过不断改进设备,让航天员在太空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太空探索的路还很长,但每一小步都值得我们骄傲。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从无人到载人,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连上厕所这样的"小事"都能做到世界第一,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咱们?你觉得未来中国航天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
)
(红霉素软膏对肛裂愈合有作用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