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备课,为学习搭建“脚手架”(智能授课) 99xcs.com

(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学校供图

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文)在江北新区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初中化学教师王琳瑛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备课与教学环节,特别是在“问题链设计”这一关键教学中,开展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传统课堂注入新的智慧活力。

初中化学知识既具象又抽象,如何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一直是教学难点。问题链作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序列,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王老师敏锐抓住AI技术带来的机遇,开展“AI赋能问题链”教学研究。

她的研究并非简单使用AI工具,而是将其融入“备课—教学—评价—反思”全流程,重塑问题链的生成与实施模式。

课前,王老师利用AI平台进行智能备课。首先,通过平台分析学生作业和测验数据,精准定位班级知识薄弱点,确定问题链的切入点,确保设计紧扣真实学情。其次,借助AI构建的化学知识图谱,梳理核心概念的关联知识点和常见迷思,构建更科学、完整的问题框架。最后,AI根据教学目标快速生成各类初步问题,王老师则以“设计师”角色对其进行筛选、优化和重组,融入教学智慧,形成逻辑严密、梯度合理的“高质量问题链”,大幅提升备课效率和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链的使用因AI变得更加灵活高效。通过互动系统,王老师抛出关键问题,系统实时收集并分析学生回答,生成可视化报表,清晰呈现选项分布和思考轨迹。AI还能快速识别普遍存在的“迷思概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针对性提问或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自我纠偏,深化理解。

课后,AI的价值仍在延续。系统对作业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问题链各环节的实际效果,识别哪些问题有效促进思维进阶,哪些存在设计不足。王老师依托数据报告进行精准复盘,推动教学研究进入“实践—数据—反思—优化”的科学循环。

王老师的“AI+问题链”实践带来了积极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提升,课堂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教师教学更加精准,学生学习更加高效,班级整体成绩和理解深度明显进步。

王老师强调,“AI+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深度融合与赋能。AI不是取代教师,而是将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更能发挥引导、启发和关怀的作用,特别是在理科教学中,帮助教师设计适合班情学情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搭建好学习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