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获取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注意力被分散,进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时代。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是,主流媒体新闻产品的厚重感、权威性受到冲击,受众常将“自我思考”作为一把标尺,评价新闻评论“对不对”“好不好”;除了信息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评论的表达之于受众是否“对胃”和“对味”。
主流媒体从不缺少优质内容,但“老式”表达显然会限制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增强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表达穿透力,在“人人皆可成为自媒体”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
平视——一种基于尊重的对话姿态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新闻传播主体范围[1]。当新闻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和多元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时就可能面临失语、失力等问题——“你谁呀?”“凭什么听你的?”主流媒体要维持和强化自身表达力与影响力,就必然需要做出反思与探索。
(一)身份认同:“你我皆凡人”
拉近与受众之间的亲密度,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距离,还包括姿态上的距离。前者侧重文字表达的“人话”含量,避免让受众觉得与媒体之间隔山望海。后者强调的是媒体的“人格”,要放低姿态,与受众平视。
2022年初,“合肥一公司迟到一次扣1000元”的话题冲上相关平台热搜榜,说的是安徽一家企业员工在离职结算工资时,因3次迟到被扣3000元。工人日报发表评论《不能放任企业“霸王”式管理侵害职工权益》,指出企业在滥用管理职权和规章制度,甚至把处罚员工当成了创收或节约成本的一种手段,“这是一条侵害员工权益、断送企业前程的歧路”。全文较少使用法言法语,更多以公众视角进行评论,如“在制定时与员工协商了吗?员工了解、认可这一规定吗?”让受众对“媒体站在了劳动者立场”产生更多认同。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的光明日报评论《致奋斗的你我》,写于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如何把波澜壮阔的国家发展脉搏写得灵动、耐读,如何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奋斗对中华民族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意义,这在自媒体时代语境下是一个巨大考验。这篇文章纵深勾探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和人民抗争史、党带领人民开创伟业的奋斗史,标题中“你我”二字与青年群体产生联结,让青年知觉“我们是同路的奋斗者”,读来激情昂扬。
(二)身份转换:以彼之思抒彼之意
有关研究表明,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其对立或冲突的内容常体现出一种回避的倾向。面对这种挑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是新闻评论与受众共情的重要前提。
2024年9月,某奶茶店内多名员工被挂“我有罪”牌子的视频广泛传播,随后涉事品牌道歉:“对不起,我们玩梗翻车了。”工人日报发表融媒评论《员工“绑手挂牌谢罪”?一句创意玩梗说不过去》,指出一件小事戳中了两个痛点:一是一些劳动者的权利与尊严会以某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受到损害;二是有的广告营销以突破道德或法律边界为“创新”。这两个问题不是小概率、小范围的现象,公众对此极为反感。这篇评论以公共态度为底色,用口语化表达凝聚认同,发表当日获得近20万点击量。
(三)评论“年轻态”,天然的亲和力
一个时期以来,“颜值即正义”在文娱等很多领域已经形成畸形价值观,导致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式追捧行为。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光明日报评论《三观岂能跟着五官走》,一针见血地指出,“颜值即正义”背后是不良倾向下价值理念的跑偏,倡导“少谈一点颜值,多谈一点文化;少做一些伪流量,多传播一些正能量”。该评论标题亮眼,用了时下流行的“谐音梗”和押韵、拟人修辞等手法,这种言简意赅又颇有趣味的选题,准确把握了时度效,引发舆论热议。
在很多人看来,评论文章多数时候像板着面孔的教书先生,在亲和力上“先天不足”。改变评论的面貌,是适应互联网时代传播特征的内在要求。这里包括两方面:一是形式创新,如海报、H5、视频、漫评等多样化形式运用;二是在理念上要有年轻自觉。2024年,“爆改工位”的职场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南方工报发表评论《“爆改工位”掀开“工作美学”一角》,从选题到标题,从角度到深度和广度,都满足了既要有传统评论的深邃厚重、也要有“力图好读”的表达创新的要求。这启发我们,除了善于讲故事讲经典,使用类比推导、引用影视或书籍片段外,还要活学活用“后浪”“开挂”“段位”等网络热词、年度热词、热搜词条,以网感带语感。
二
平实——促膝而谈的亲密感和真诚感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外界产生紧密联系,并形成各类社会关系,关系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时它是基于个人意愿、情感或利益形成的平等互动模式 [2]。某种程度上,新闻评论是一个对话的载体,即主流观点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当越来越多网民习惯于在社交平台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评判时,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语言如何承载观点、如何以令人舒适的方式“输出”,是必须面对的思考题。
说大白话,是近年来一些获奖评论或阅读量较高的评论的共同特征,通俗易懂的文字激荡出更强大、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返璞归真:简洁文字的魅力
评论作为观点的阵地,是作者思想的具体体现,常带有极强的个人风格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作品的“完读率”或“完播率”。评论不该陷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泥潭,要在文字的处理上力求清爽、简短并富有节奏感。
2022年5月,“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等多个话题引爆网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两度冲上热搜。网民的态度明确:说得不好,下次别说了!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的工人日报融媒评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以通篇大白话的表达说出公众的心声“希望专家能好好说话”。这篇评论赢得广大网民认同与共鸣,起到了化解困惑、缓解焦虑、弥合对立的舆论引导作用。
简洁,以更深层角度看,是见解独到、铺排合理、论述透彻的体现。简洁文字不单是要求文章的字里行间不拖泥带水、不层层包裹、不卖弄文采,还包括文章标题要简洁明快生动,这在中国新闻奖作品中十分常见。比如,南方日报评论《再造一个新广东》,聚焦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痛点,开篇就是自曝家丑、自揭短板,进而指出问题、剖析问题,更给出了解题思路。这类写法给了我们“读下去”的兴趣和“读过后”的思考。
(二)推心置腹: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2025年4月,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上一男子频繁辱骂邻座务工人员的视频流传网络。工人日报刊发评论《共情劳动者的每个侧面,是一种文明和教养》指出,工地上老师傅手上的茧、电焊工的“迎风流泪眼”,以及诸多劳动者鞋上的泥巴、身上的汗臭……这些平凡劳动者最真实的样貌,是我们的生活图景、城市面貌的一部分,“灰头土脸”是劳动者的无上荣光,共情、尊重劳动者的每一个侧面是人们应有的教养。这篇评论用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描述什么是“文明应有的样子”,刊发后被数十家媒体和网站转载。
主流媒体在不断强化与受众的有效连接过程中,除了要提供有观点、有价值、有温度、有情感的优质内容外,还包括提升“于无声处见惊雷”的文字能力,这也是温度和情感的所在。其中,真诚的表达,满足受众对于情感共鸣、群体归属的需求,至关重要。
身边人的不凡事、暖心事,以及某些令人惊诧的个案、公众“有话说”的新闻,往往能够成为爆款评论的来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媒体少有高谈阔论,而是不疾不徐、克制公正,以质朴的文字与语气赢得广泛的情感共鸣,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比如,工人日报曾推出涉及应急车道阻塞问题的评论《能不能让救护车“一路绿灯”?》,关于实习生权益问题的《争论实习生是否背锅,是在关切事故问责的精准》,涉及公共安全和隐私问题的《18万个摄像头“失控”,公众安全感如何保障?》等,都是抓住了事关多数人这一基础,用“跟每个人相关”的文字直抒胸臆,阅读量均达到数十万。
三
谦抑性——以“改文风”为底色的理念与格局
新闻评论的观点要有锐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火力全开。有穿透力的评论,不仅仅在于观点有锋芒,还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理念与格局。相比于常见的批评性、指导性言辞,当下受众更倾向于认可谦抑性评论。网络空间有个概念叫“爹味说教”,原指在社交领域中一部分人常以权威、经验之谈等姿态对其他人进行说教,不尊重沟通对象的行为,后来泛化为具有控制欲和“油腻”特征的说教行为。新闻评论作为观点输出的体裁,一旦被视为“说教”,穿透力必然大打折扣。
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网民发表观点的意见广场,点赞、跟评等方式可以令网民之间固化某种观点。在各种观点和想法的碰撞中,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时常常面临认同感、穿透力不足的窘境。这其中有“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式偏差,也有“又想骗我”式反噬。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一些评论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令受众产生被“站在对面的人”“居高临下的人”指责的感觉,进而作出“对抗”“回避”或“戏谑”的回应。
(一)说教与说理:评论的面孔几何
一些媒体的评论文章常常不受待见,网民的评价是“年代感十足”。这与评论的选题、类型、观点和表达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撰写和编辑评论的理念或多或少存在僵化的问题。犹如一幅画作,创作理念是底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作走向和风格。
评论应该是严肃的。评论作为观点的体现,要厚重、要有含金量、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就必然要求观点、逻辑、结构等要素能够“扛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观点和论述一丝都马虎不得。与此同时,评论也应该是机灵的、千变万化的。评论的生产过程很重要,生产之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样重要,这就必须从受众特征来反推评论的生产理念和逻辑。
相比于我们看惯的那些从标题到内容再到表达都“板起面孔”的“老式”评论,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的中国日报国际传播评论《Wrong signal,wrong place,wrong time》(错误的信号,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令人耳目一新。彼时,美国借乌克兰危机话题对我国台湾地区展开一系列勾连动作,导致台海局势骤然紧张。全文仅用422字,梳理美国此前两次对台军售的经过,交代美国政客窜访我国台湾地区的背景,揭露了他们利用乌克兰危机相互勾结、互相利用的真实意图。文章论证有力,立场鲜明,标题新颖有力,超过154家美西方主流媒体转引转载该文章。“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我国台湾地区引发国人愤怒情绪,这篇文章深入浅出、视野宽广,最后指出“时与势在我们手中,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很大程度上纾解了公众怒火。
(二)“去油腻”“去说教化”:评论生产的自觉
评论的观点、分量、时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约束表达方式,纵然如此,在日常的新闻评论撰写和编辑过程中,我们仍要尽可能避免某些习以为常的通病。
较为常见的几类问题:一是“指点江山”型。面对某些热点问题、重大议题,不乏“既要又要还要”式口号,“油腻感”扑面而来。二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型。比如“发放育儿补贴只是第一步”“免票人群应进一步扩大”等。不是说这种观点不对,而是时机和立意不合适,有关方面克服诸多困难后出台的相关办法,往往已经是当时那个阶段的最优解,评论重点绝非引导舆论“正在实现A又要A+”。三是“空中楼阁”型。比如动辄建议修改法律,法律的制定、修改有着严密章程,显然不能随随便便。四是“自以为是”型。一方面是观点的推导过程存在问题,新闻事件与作者观点没有因果关系;另一方面是观点偏颇、论述错误,比如针对“儿童替外卖员跑楼赚零花钱事件”,有的评论给予积极评价甚至呼吁更多地方借鉴,但对未成年人的劳务行为是否合法这个基本问题完全没有在意,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前提。
“说人话”,不仅仅是说大家听得懂的话,还包括话中的观点、背景、目的等都要合宜。工人日报新闻评论部在日常编辑稿件过程中,修改幅度通常都比较大,就是为了筛掉上述问题,同时在表达上尽可能朴素、亲和,力求观点有更强的认同感和穿透力。
(三)写实主义:相信大道至简的理念
在一次专题评论的策划过程中,有同事感慨:“工人日报的特质就像一位穿着工服、散发机油味的师傅,只会闷头干活,不懂风花雪月。”这其实是工人日报评论文章气质的一种体现,写实、实用。实用主义哲学主张以对主体的实用性作为判断准则,试图探索每个观念的实际效果[3]。其中的道理对于评论写作和编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平台的算法推荐、偏好引流等技术不断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导致受众接受的信息趋向单一,甚至面临失衡风险。主流媒体只有让舆论引导与受众的喜闻乐见“双向奔赴”,才能把有价值的观点与大众通俗表达相结合,赋予观点以生命力和传播力。就此而言,媒体写实、受众实用,是值得期待的路径。
2024年,“情绪价值”一词在劳动关系领域显得格外突出。一则新闻是,安徽一企业规定,职工婚丧嫁娶、孩子上学等,工会将给予2000元慰问金。另一则新闻是,某地一企业负责人深夜在工作群发消息要求“全面停止调休”并在全员“已读不回”后爆粗口。工人日报接连发表社评《情绪价值也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和《员工集体“已读不回”,何尝不是一次“大声量”的回复》,均是站在劳动者视角看发展、站在发展视角回望劳动关系。这两篇文章的表达不饰华丽、实实在在,接地气、有深度,同时引人思考:更有人情味的职场生态,是劳动者之幸,亦是企业之财富。
结语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4]。主流媒体的职责与使命在于倾听人民心声、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和情感。
在自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时代,平视、平实与谦抑性,是主流媒体不断增强评论表达穿透力和传播影响力的基本姿态,对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关注各类群体的权益、诉求和精神风貌,在舆论场的观点交锋中凝聚更广泛的共识、促进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等方面,意义非凡。“改文风”一直在路上,在未来的评论写作和编辑工作中,我们会持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更有效、更有价值的策略与方法,让每一次思想的相遇,都能为文明社会碰撞出更多智慧和力量。(作者系工人日报评论员)
注释
[1]李景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宣传的挑战与路径[J].新闻战线,2025(01下):54-56.
[2]奂平清.理论自觉的“关系”研究与社会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2):59-66,76.
[3]章清.实用主义哲学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5):75-84.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10期
(凸嘴加下巴后缩戴牙套能改善吗))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