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毅发布杨振宁2007年写给合肥青少年的寄语时,可能没想到这会掀起一场关于“纪念动机”的争论。 一位网友质疑他“蹭热度”,这种指责恰恰忽略了饶毅与杨振宁之间长达二十年的深厚交往。
从2004年开始,饶毅研究屠呦呦与青蒿素的科学史,2011年他告知杨振宁屠呦呦将获拉斯卡奖时,杨振宁用全大写的“VERY HAPPY”表达喜悦。
这种即时反应展现了他对后辈科学家成就的真挚欣赏。 两人保存的电子邮件有72封来自杨振宁,内容涵盖科学、政策、历史多个领域。
杨振宁在那份引发争议的寄语中写道:“小朋友,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平平,级任老师说我太粗心,经常打翻墨水瓶,考卷弄得乱七八糟。 ”
这种坦诚与当下某些追求“神童叙事”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他毫不掩饰自己童年普通的一面,却恰恰印证了“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
2007年11月17日,杨振宁受聘担任合肥市科技馆名誉馆长时写下了这段话。 他特意强调“后来是在上初中以后,成绩才慢慢好起来”,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小学阶段的成绩不应成为评判孩子未来的唯一标准。
饶毅的纪念文章没有设置任何广告或打赏功能,这与“蹭热度”的指控形成反差。 2026年,饶毅在《杨振宁先生百年华诞文集》中发表《仁者寿:杨振宁先生》一文,开篇即坦言:“杨振宁先生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 这种敬佩源于长期交往的观察,非一时冲动。
杨振宁对青少年教育的关注具有系统性。 他担任合肥市科技馆名誉馆长后,两次亲临指导,并多次提供珍贵资料用于展览。
2019年讨论科技馆新馆方案时,有记者提到“天才”话题,杨振宁立即打断,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有他所擅长的一方面”,教育要引导孩子发现特长与兴趣。
这种教育理念与他晚年的实际行动高度一致。 82岁高龄时,他坚持为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手写板书从基础概念讲到前沿进展。
在学生刘俊锐的记忆中,杨振宁讲“熵”的概念时曾说:“书里的讲法不好,我们来这样讲”,他带着学生重新推导发现这个概念。
杨振宁与饶毅的交往不仅限于学术领域。 2026年,杨振宁住院半年后,与饶毅夫妇吃饭时连续交谈三小时毫无倦意,从科学到社会话题无所不谈。 这种精神活力让比他还年轻的饶毅都自愧不如。
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拒绝在弟子翟荟的论文上署名,称“不能掠美”。 这种严谨态度与他童年时“打翻墨水瓶”的笨拙形象形成有趣呼应,却共同体现了他对真实性的坚持。
2017年,合肥市委宣传部请求杨振宁题写“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时,已很少题字的他为家乡破了例。 这种对故土的深情,与他给小朋友寄语中“抓住机会创建美好的未来”的期盼一脉相承。
有人统计发现,杨振宁晚年回国后培养的博士中有10余人成为国内外顶尖物理学家。 这种成就不靠投机取巧,正是“宁拙毋巧”精神的现实证明。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