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近日,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在河北廊坊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带来各自新技术新突破,展示出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成果。回望过去十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1.5万亿元,协同效应优势不断显现。
技术新突破展示三地协同成果
梅卡曼德公司业内领先的机器人线束抓取解决方案,在北京完成研发后,来到雄安新区厂房进行协同生产;诞生于廊坊的润泽科技,依托当地地理位置优势建立起国内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的智能科技公司相继在北京落户;北京智同科技旗下的智昆精密传动科技公司,在石家庄年产近30万台高精密减速机发往全国……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上,一系列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展示出三地的紧密连接。
其中,梅卡曼德公司的通用机器人“眼脑手”,正灵巧精准地抓取杂乱无序的黑色光伏线束,引来不少人围观。只见中近距离高精度工业3D相机的“眼睛”发出结构光,打到等待分拣的黑色光伏线束上,背后电子屏就展示出“大脑”的运算处理结果,机械臂依照指令进行抓取,每次都精准地夹取到线束侧边缘,精确到毫米级别。
业内领先技术从生产到研发再到落地投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成果。“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人才是最关键的,北京拥有雄厚的科研优势,雄安新区也吸引许多年轻人来此追逐梦想。两地在政策、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协同,最大化赋能企业研发生产。”梅卡曼德创始人丁有爽说。
上半年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超45万辆
过去十年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的跃升,产业协作新动能不断释放。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冀区域地区生产总值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占全国比重达到8.5%;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2.66万亿元,是2013年的近1.6倍。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今年上半年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45.2万辆,同比增长51.6%,机器人产业营收增长超过40%;“六链五群”建设持续加快,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三地共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十五五”迈入共谋增量新阶段
展望“十五五”,京津冀三地协同将迈入共谋增量新阶段。
对接活动中,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倪小龙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开启新周期,核心部件传感器则占据人形机器人成本超过20%。“北京有来自大量高校的技术和研发资源,天津和河北两地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更好地进行应用转化,推动智能化产业协同。”倪小龙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看来,北京具有长足的科教优势和政策优势,有利于进行科研创新,津冀两地的区位优势则将帮助企业进行产业整合,最大化发挥三地协同优势。
“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既是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支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信部总工程师钟志宏建议,未来三地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三地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链群协同,提高产业韧性和安全水平,合力推动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本报记者 杨天悦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