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狗也是此次十五运火炬传递的“火炬手”。 南都记者 冷锋 赵炎雄 摄
全球首次“深海采火”。 资料图
南海1552米深处,一簇蓝色火焰悄然跃动。今年9月,科学家通过太阳能引燃可燃冰获取的“源火”,从冰冷的海底被唤醒。11月2日上午,这束承载着深海奥秘的十五运会圣火,同时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澳门特区政府总部、广州镇海楼、深圳莲花山公园开始传递——全运历史上首次跨境火炬传递,以四城同燃的壮阔画卷拉开序幕。
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手持首支火炬起跑时,一只机器狗正将吉祥物“喜洋洋”递交给人类火炬手;不远处,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已调试好“运动关节”,准备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机器人独立火炬传递。与此同时,广州站的无人驾驶汽车载着火种灯穿越千年古城,与明代镇海楼的斑驳砖石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场火炬传递,不仅是体育精神的传递,亦是科技与文明的交融、广东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缩影。
深海烈焰
能源革命的湾区答卷
当火炬在深圳湾大桥上空划出金色轨迹,很少有人意识到,那跃动的火苗竟源自南海深处的可燃冰富矿。广东科研团队突破深海原位取火技术,让埋藏于高压低温环境下的“固体火焰”成为现实火炬之源。一时间,深海取火的“传说”迅速引发关注——可燃冰、光伏发电等关键词频现,展示了广东在深海能源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自信,彰显广东向海图强的坚定决心。
据了解,可燃冰的能量密度约为煤的10倍、天然气的2至5倍,燃烧后仅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和水,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传统能源,被誉为“未来能源”“蓝色火焰”。目前我国海域可燃冰总储量约达800亿吨油当量,其中南海为核心富集区、约占总储量的80%。
在本次火源采集和火炬传递之前,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成为我国可燃冰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便启动了南海可燃冰资源调查,开启我国海域可燃冰研究的先河;1999年,国家设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调查研究专项,同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开展可燃冰前期调查,第一次在我国海域找到了可燃冰的踪影;此后十余年,圈定资源目标区、发现大型可燃冰矿藏……广东在可燃冰勘探开发中屡获突破。
201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首次发现大型活动冷泉——海马冷泉。十年后的今天,此地成为十五运会圣火“源火”的采集地。火炬传递路线设计者将这一深意融入空间叙事:当直升机载着火种飞越前海时,机翼下的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正推进“港资港法港仲裁”制度创新,逾万家港企在此扎根。
智能之舞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破冰
点火、转身、慢跑……在深圳站第二棒交接点,奥运冠军于洋将火炬递向人形机器人“夸父”。“夸父”手持重达1.6公斤的火炬,以高度拟人的奔跑姿态,稳稳地完成了接力任务,实现了在国家级赛事中首个5G-A人形机器人的火炬传递应用。值得关注的是,它未为传递任务进行专门改造。这种标准化量产能力,恰是广东机器人产业迈向成熟的关键标志。
“夸父”身后,站着粤港澳大湾区超10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今年上半年,大湾区内地九市出口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在全国占比达32.3%,即全国每出口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是大湾区内地九市制造。人机传递的瞬间,映射出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万亿级产业集群崛起的前奏。
除了机器人,机器狗、无人驾驶汽车也是此次火炬传递的“火炬手”,广州站的火炬传递现场,一辆小马智行无人驾驶汽车载着火种灯,从越秀公园驶向广东体育馆。这6.8公里的行程看似平常,却创下全运会史上首次无人驾驶车火种传递的纪录。车窗外的骑楼老街与车内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构成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交响。这场“车轮上的革命”已在广东全域铺开。2024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相当于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广东造”。
创新之火
从科技到产业的广东路径
“这簇火焰是从改革热土升起的创新之光,”一位观看火炬传递的科技工作者感慨道。这场“科技感满满”的火炬传递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6%,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9月1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首位,“这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广东省委党校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超说,这一排名不仅反映三地在国际专利申请、科研产出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也凸显出风险资本活跃度对创新生态的关键支撑,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竞争力提升。当“夸父”的金属足迹留在跑道,当无人车的轨迹划过骑楼,当直升机载着圣火掠过前海石,这场火炬传递用科技之光勾勒出“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迁的轨迹。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吴璇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