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手术”“3D打印颌面接骨板”……这批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落地 99xcs.com

3日,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赛颁奖典礼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会在成都举办。

本次大赛面向四川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和医药科技企业公开征集参赛项目,重点围绕医疗器械、医疗技术、药物研发及“一带一路”健康合作四大方向展开。最终在162个项目中,评选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7项。

“GPS导航手术”

将首先应用在口腔科手术中

华西口腔医院临床研究部副部长、口腔种植科副教授田陶然团队所申报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概念硬组织穿刺导航系统”获得了本次大赛一等奖。

田陶然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结合当下的AI以及AR,医生在手术时佩戴一个AR眼镜,基于分布式可见光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精准定位,“就像开车有导航一样,引导手术医生在可视化界面中高精度地完成手术”,这样不仅提升了手术精度,降低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而且也能让年轻医生更快上手,缩减技术壁垒。

目前,该项目与成都本地一家公司合作,已在做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预计将于今年底或是明年年初走向市场,即将成为世界上首个结合AR技术的口腔种植外科导航系统。未来,这样的“GPS导航手术”将首先应用在口腔科手术中,之后经过进一步应用,也可以应用到神经外科、骨科等各类手术中。

“3D打印颌面接骨板”

提升手术精准度

同样来自该院临床研究部的姜楠医生成功研发国内首款“3D打印患者匹配式颌面接骨板”也获此殊荣。

姜楠介绍,口腔颌面骨骼跟较为规则的四肢骨不同,由于其形态不规则、操作空间狭小、“每个人还有不同的差异化”,因此手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而原来的传统手术中,厂家发来的标准化钛板,医生需要用手去弯折,才能匹配不同患者的口腔颌面骨骼,“不仅耗时,人工弯曲的精度也不高。”

而他们所研发的产品经过提前获取患者的面部数据,再将数据嵌入3D打印机中,就可按照患者的数据直接打印出贴合的仿生钛板,实现钛板与骨骼形态的亚毫米级贴合,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缩短30%以上手术时间,并有效降低操作风险,也有利于患者的容貌恢复。

姜楠介绍,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拥有这项技术,他们从2018年开始研究,去年10月已应用在临床多家医院,应用超200余次。他们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三家拥有这项技术的单位,填补了国内空白。

“声音/震动导航式空肠营养导管”

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投入生产销售

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主任郑祥德,带着他的“声音/震动导航式空肠营养导管研发与成果转化”,获得三等奖。

郑祥德在ICU工作了30多年,他明白重症患者的营养问题一直是难题,由于他们进食困难,常规的解决方案是进行鼻饲,即通过鼻腔插入胃管,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内。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导管操作困难,成功率不高,不当操作还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针对传统技术的痛点、难点,他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制了一种可连续发声/振动的空肠营养导管,将导管所发出的声音作为体表识别的“目标靶音”,可以准确探及导管的位置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准确定位、成功置管。

目前,该技术已获得2024年四川省医学科技一等奖。由于其售价低、实用性强,项目组获得孵化,已与四川德科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生产、销售,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正式投入生产销售。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