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上观新闻)
10月末,隧道股份携最新成果“智城云”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全链条智慧运维产品、“通达智通”道路交通管理优化系统,正式亮相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向国际社会全面推介中国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创新方案。
前者凭借“透视眼”的精准感知能力,能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360度无死角的健康监测和预警;后者依托“聪明脑”的AI算法引擎,精准诊断道路运行痛点,输出最优解决方案。
隧道股份,这家曾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为核心的建筑龙头企业,正借着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契机,依托“六大科创中心”,打破传统建筑行业边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强大的科创动力,以国企担当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新动能。
科创引擎 驱动传统基建转型突围
“‘智城云’是我们基于半个世纪的市政运维经验,聚焦城市基础设施的运维痛点,以自主研发的AI垂类模型为核心打造出来的。”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滕丽说。
以前道路时常封闭大修,原因在于日常维护缺位,仅靠人工巡检难以及时排查所有隐患与破损。如今借助数字化技术,公路、桥梁和隧道结构的异常状况不仅能被精准捕捉、一览无遗,相关隐患还能得到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大修”的局面。
让钢筋混凝土“开口说话”,本质上是让它们从单一的建材属性,转变成为承载数据的智能单元。这背后,暗藏一场全面深刻的改革转型。
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和三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推进,上海进入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作为本土企业,隧道股份的成长壮大得益于此。但管理班子敏锐洞察到:随着城市发展阶段变迁,上海的建设步伐逐步放缓,从大规模外延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内涵式增长,传统业务的增长空间已触顶。因此,隧道股份从“十二五”时期便主动谋篇布局,启动企业的改革转型之路。
这一选择既是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之举,也是国企践行做强做优做大要求的责任担当。近年来,隧道股份坚持围绕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前沿,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增强国企创新能力,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基建企业本身吃的是技术饭。隧道股份没有脱离主业、“另起炉灶”,而是进行核心优势再造,用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布局优化。近年来,相继成立了“六大科创中心”,它们分别是数字盾构科创中心、智慧运营科创中心、城市更新科创中心、双碳科创中心、新材料科创中心、环境科创中心。
六大科创中心,脱胎于隧道股份深耕多年的传统业务,力争实现从传统优势到创新动能的精准转化,最终赋能产业升级。
数字盾构科创中心拥有企业多年的盾构核心技术积淀。随着国内基建增量减少,盾构机制造需求下滑,行业面临产能闲置难题。隧道股份认为,盾构市场总量或许会缩小,但盾构行业一定会存在。因此,顺势将盾构研发制造的核心优势,转向数字化技术赋能,聚焦盾构施工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打造了全球首款“即插即用式”的盾构自主推进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赋能盾构设备,实现推进、拼装、运输的全自动无人化作业。轨交崇明线使用的盾构机就搭载了自动巡航系统,设备故障与参数波动下降,为项目推进提质增效。
智慧运营科创中心的任务是“服务城市智慧运营及数字化转型升级”,创新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业务模式和产品体系。成立以来,打造出嘉浏智慧高速、上海智慧停车、路网运营数字矩阵等科创样板,孵化落地“智慧云”系列、“InSAR北斗”边坡监测、城市生命线等科创产品,在平台建设、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产品孵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市更新科创中心重点研究评估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瓶颈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应用研究与国内外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合一。近年来,形成了一批重点课题,打造了一批关键成果。如,以低影响技术实施高架年轻化工程及高速公路拓宽改建工程,提高路网运行的韧性与效能;又如,对既有轨道交通车站和线路进行改造,挖掘既有线路潜能,让“老车站”焕发“新生命”,提效增能方案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16号线以及上海内环“年轻化”工程、G15/G50高速项目上应用。
双碳科创中心服务国家双碳战略,重点研究基础设施与新能源领域核心低碳技术,立足全生命周期角度,重点攻关绿色能源、绿色市政、绿色建筑、绿色环境以及绿色运维等方向。依托双碳科创中心,隧道股份已落地上海首批搭载AI大数据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EMC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帮助多座大型办公建筑综合能耗降低近30%。同时,深度融入城市、片区、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完成移动储能调峰、光伏、氢能等多项绿色能源项目。
新材料科创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企业跻身国内新材料科技创新赛道。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更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亟需国企挺膺担当、主动承接国家战略任务。中心瞄准产业科技前沿,深度挖掘并分析应用场景,力争突破更多原创性成果。目前,新材料科创中心孵化了上海首个移动式工程泥浆资源化循环处置示范基地,解决海量工程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难题,为上海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贡献了重要的产业实践和技术支撑。
环境科创中心是最年轻的一员,是隧道股份深耕城市基础设施主业、推动环境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中心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网、数智水务等核心方向,通过深化数字赋能、强化协同创新,攻关行业技术痛点,打造全链条技术体系与综合服务,全力建设行业领先的环境科技创新高地。
简而言之,“六大科创中心”的转型逻辑,就是立足传统优势,同时面向未来,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价值。
资本活水 推动新兴产业孵化壮大
在2025世界城市日上亮相的“通达智通”道路交通管理优化系统,有望借助AI大模型专业领域,在交通拥堵裉节上进行“单点突破”。这一产品,来自由隧道股份战略投资孵化的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上半年,它刚刚推出了上海首个交通专用大模型“通达大模型”。
从“通达大模型”到“通达智通”,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交通处置方案的全周期升级,构建起覆盖“交通问题诊断—方案生成—效果评估”的完整智慧治理体系。AI大模型仅作为其中的核心支撑环节。
中城交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这得益于国企机制改革的探索。
中城交不是一家普通的初创公司,而是带着隧道股份城市治理DNA的创新生命体,是其内部创新孵化的第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
加速科创孵化是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为此,隧道股份进行了突破性的制度设计。如,采取“不参与公司实际运营”的轻管控模式,以战略投资方角色,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技术和生态支撑,帮助打通“资本—技术—场景”链条,实现“起步即快跑”。
目前“六大科创中心”旗下,都在培育创业团队,在各自领域突围闯关。在这种模式下,管理团队成为企业控股方,可以采用更为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灵活制定薪酬方案,匹配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进行团队决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愈发旺盛,跨行业、跨专业合作越来越多。针对这种变化,在科创中心之间,也设计了协同创新机制,让产业链关键技术能够协同整合,探索重大项目协同创新模式。“比如,G15嘉浏高速改拓建工程由智慧运营中心、城市更新中心,协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建设、高速公路智慧化改建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完成;而上海国际赛车场赛道更新工程,则是由城市更新中心、新材料中心,汇集高性能材料与道面施工领域的专家,联合推进赛道专用沥青的铺装与研发。”隧道股份数字集团董事长沈国红说。
同时,隧道股份鼓励科创团队实行风险抵押金共同投入模式。在智慧运营科创中心嘉浏智慧高速科创项目中,科创团队以风险抵押金的形式对科创项目进行担保,以通行流量增量的超额收入部分为激励总额。
机制改革还在深度赋能科创转型。“我们下属的上海能源建设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抓住了入围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单的战略机遇,围绕业务单元核心定位优化组织结构,打破传统管理壁垒,让组织架构更贴合科技创新需求。”隧道股份上海能建总经理孙永康说。同时,强化对科研创新的制度支撑与资源倾斜,为技术研发扫清障碍。大力推进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与市场接轨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环环相扣,不仅放大企业在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更显著提升了行业引领带动作用。
目前,机制改革的触角延伸到了隧道股份的研发投入、企业培育、组织优化、人才建设等各个环节,促使国企既守住了科创转型的战略方向,又赋予了创新企业市场化运作的灵活身段,实现以机制革新驱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打造了坚实的国企引擎。
一支规模庞大的“专精特新”梯队已经成型。围绕“项目+服务”“项目+产业”的市场思维,和“小切口、大市场”的战略导向,隧道股份在科创体系内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成长快车道,目前已培育出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整链出海 释放全球市场发展动能
上海国资国企承担着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使命。如今,隧道股份正以“整链出海”的模式,携全产业链优势进军境外市场。在全球版图上,“隧道蓝”的身影早已不止活跃在地铁施工工地。
从产业版图到业务版图,再到市场版图。许多深耕境外市场的隧道人发现,隧道股份的“出海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在产业版图方面,隧道股份正沿着“微笑曲线”,逐步向基础设施运营、应急维保等产业链两端进军。去年7月,隧道股份28小时完成港铁隧道更新提升,保障地铁运营安全。通过全链条协同,隧道股份高效集成应急维保、数字平台搭建等各领域专业资源,在28小时内完成港铁观塘线油麻地—旺角区段地铁隧道的结构更新。项目启动前,隧道股份用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为港铁搭建了“28小时停运抢修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与技术,让地铁隧道的“快修快通”成为现实。
项目的成功推进,也让隧道股份取得了更丰硕的市场成果。今年4月,隧道股份与港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合作领域、拓宽了合作维度,实现从传统“输出工程服务”到如今“提供高技术增值服务”的升级。
在业务版图方面,隧道股份逐步从传统的地铁工程,转向水务、环境等多领域、多业态项目。在今年刚刚公布的全球隧道行业顶级奖项——国际隧协大奖颁奖典礼上,由隧道股份承建的新加坡大士再生水厂TWRP项目就占有一席之地。此外,隧道股份还深度参与了新加坡DTSS深隧污水处理系统等工程建设。未来,从能源到环境、从重大装备到新材料,隧道股份将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境外市场扩张格局中彰显新的作为。
在市场版图方面,隧道股份根据“一地一策”原则,形成层次分明的市场布局。从成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到正在培育的阿联酋等中东市场,隧道股份将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特性,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逐步实现业务拓展和市场渗透,确保全球化布局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这将是隧道股份全球产业生态的生动写照。
面向“十五五”,隧道股份将围绕“赋能产业未来的智慧城市运营商”的战略新定位,以“科创引领、数智赋能、资本推动、融合发展”为策略,依托产业链、科创链、数字链、金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城市服务模式,深度挖掘城市存量资源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运营价值并创造多元增值空间,为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的赋能支撑。最终通过整合资源与创新模式,实现城市发展质量与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提升,助力城市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转型。
原标题:《科创引领、资本推动,隧道股份双轮驱动改革再深化》
栏目主编:崔家琛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