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限幅约束下换流器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报告(限幅环节的作用) 99xcs.com

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限幅约束下换流器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报告

报告共计:26页

新能源并网难题有解!西交大团队破解换流器稳定密码,筑牢电网安全基石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一个名为“换流器”的核心设备,正成为连接新能源与电网的“桥梁”。不同于传统电力系统依赖的同步发电机,换流器通过电子控制实现能量转换,其稳定运行直接决定着新能源能否安全、可靠地融入电网。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李宇骏团队发布的《限幅约束下换流器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报告,针对换流器并网的核心难题提出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新能源并网的“稳定困境”:换流器为何难“稳住”?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同步发电机凭借机械惯性维持稳定,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有“缓冲力”,遇到小干扰能自行调整。但新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依赖的电压源型换流器(VSC),本质是“电子化设备”,其运行完全靠控制系统“指挥”——比如通过锁相环(PLL)与电网保持同步。这种特性让换流器在遇到大干扰(如电网电压突然跌落、线路故障)时,很容易失去同步,就像没有惯性的自行车,稍受外力就可能倾倒。

更复杂的是,换流器运行中还面临各种“限制”:为了保护设备,输出电流不能超过最大值(电流限幅);为了匹配电网频率,控制器输出也有上下边界(频率限幅)。这些限制让换流器的运行状态不断“切换”——比如电流在限值内来回波动、频率触及边界后调整,整个系统变成了“切换动力学系统”。而传统的电力系统稳定分析方法(如李雅普诺夫理论),无法应对这种“切换”状态,既说不清换流器为何失稳,也找不到稳定运行的“边界”,这成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关键瓶颈。

突破性发现一:跟网换流器的“多摆失稳”与“极限环”

团队首先聚焦“跟网型换流器”——这类换流器像“追随者”,需时刻跟随电网的频率和电压运行,是目前新能源并网的主流类型。通过建立简化且精准的数学模型,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失稳形态:多摆失稳。

简单来说,当电网遇到大干扰(如电压骤降至额定值的10%)时,跟网换流器不会立刻失稳,而是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一次摆动后可能恢复稳定,但如果干扰过大,摆动幅度会逐渐扩大,直到突破一个“隐形边界”,最终彻底失去同步。这个“隐形边界”被团队定义为“不稳定极限环”:就像一个无形的圆环,换流器的运行轨迹在环内时能保持稳定,一旦超出圆环,就会陷入失稳。

更重要的是,团队通过理论证明,这个“极限环”是唯一存在的。这意味着工程师可以精准计算出这个环的位置,为换流器设置明确的“稳定红线”——只要控制运行轨迹不超出这个环,就能避免多摆失稳。这一发现填补了跟网换流器大干扰稳定分析的空白,让“预防失稳”从“凭经验”变成“有依据”。

突破性发现二:频率限幅下的“切换固定点”,找到全局稳定钥匙

换流器运行中,频率控制是核心——一旦频率超出限值,控制器会强制调整,这就导致系统在“正常运行”和“限幅运行”之间频繁切换。团队研究发现,这种切换并非随机,而是存在两个固定的“起点”:无论换流器多少次触及频率上限或下限,每次离开限幅边界时,都会从这两个固定点重新开始运行,这就是“切换固定点” 。

这个发现的价值在于,它让“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变得简单:团队提出,只要这两个“切换固定点”的“能量”(可理解为系统运行的“动力”)不超过电网的“临界能量”,换流器就能实现全局稳定。就像水库的水位,只要两个固定排水口的水量不超过水库的最大蓄水量,就不会发生漫溢。

基于这个规律,团队还给出了具体的频率限幅设置方法:通过计算“切换固定点”的位置,反向推导频率上限和下限的合理范围。仿真验证显示,按照这种方法设置限幅后,即使遇到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扰(如电压跌落超过100毫秒),换流器也能从“切换固定点”平稳恢复,避免失稳。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单个换流器,还能推广到多换流器并网场景——比如一个风电场有几十台换流器同时运行,该方法同样能保障整体稳定。

突破性发现三:电流限幅下的“随遇稳定”,让构网换流器更可靠

除了跟网换流器,团队还研究了更具“主动性”的构网型换流器——这类换流器能像传统发电机一样,主动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是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核心设备。但构网换流器面临的电流限幅问题,同样棘手。

传统分析认为,电流限幅时换流器会在“定电压模式”(正常控制电压)和“限电流模式”(优先控制电流)之间切换,但无法判断切换后的稳定状态。团队通过创新建立“相角切换模型”,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随遇稳定——换流器最终稳定在哪个模式,取决于故障持续时间。比如故障持续130毫秒时,系统稳定在定电压模式;持续170毫秒时,就可能稳定在限电流模式,而限电流模式下的稳定性更弱,容易引发连锁故障。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找到了关键突破口:调整“饱和电流矢量角”——这个参数就像换流器的“方向盘”,通过优化它,可以引导系统无论遇到多长时间的故障,最终都稳定在更可靠的“定电压模式”。仿真实验显示,采用这种控制方法后,即使故障持续超过600毫秒,构网换流器仍能保持稳定,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主动支撑”能力提供了保障。

这些发现,让电网更能“扛干扰”

这份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了新理论,更在于为实际电网运行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案。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电网面临的干扰会更复杂——比如极端天气导致的风电、光伏出力波动,或是线路故障引发的电压骤降。李宇骏团队的研究,相当于为电网装上了“稳定预警系统”:

- 对于跟网换流器,通过计算“极限环”,可以提前设置保护阈值,避免多摆失稳;

- 对于频率限幅,通过“切换固定点”设置合理限值,让系统在干扰下平稳恢复;

- 对于构网换流器,通过调整“饱和电流矢量角”,确保系统始终稳定在可靠模式。

未来,这些成果有望应用到风电场、光伏电站的换流器控制中,让新能源不仅能“发得出电”,更能“稳得住网”。在“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离不开这类基础性研究,而西交大团队的突破,正为这一进程筑牢了理论基石。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6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