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记者获悉,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在济南落幕。在本届电影展重要单元——“光影筑梦·珍爱和平”儿童少年电影短片金蝴蝶年度推荐名单中,西安高新第六小学的《长安一片月》与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的《别让母爱躲躲藏藏》从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儿童组、少年组“儿童少年电影短片金蝴蝶年度推荐”荣誉。
《长安一片月》
以光影架起古今丝路对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诗句中的盛唐月色,跨越千年照进西安高新第六小学的校园。作为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儿童组年度推荐作品,该校微电影《长安一片月》以唐三彩 “三彩腾空马”为文化锚点,用镜头串联起丝路历史与校园实践,让古今长安在光影中完成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这部曾斩获2024年陕西省中小学生微电影创作展映一等奖的作品,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堂让传统文化“活” 起来的沉浸式国学课。
影片的灵感,源于学校《国宝遗珍》课程里那件静默的“三彩腾空马”。 “玻璃展柜里的陶俑不该是冰冷的,马背上的粟特少年,是否也曾仰望过与今天相同的长安月色?”导演、高新六小教师王瑾谈及初心时说。这份追问,化作影片里“寻找蓝釉”的故事主线:六小学生扮演的少年徐大马,走访大唐西市、西安博物院等文化地标,在奇幻情节中与千年前的粟特少年隔空对话,让丝路交流的脉络在古今交织中清晰浮现。
拍摄中的两个细节,让编剧、六小教师李月星至今印象深刻。扮演粟特少年的学生,拍完纵马穿行长安的戏份后,兴奋地拉着老师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那时的长安!街上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说着不一样的话,可大家都在笑!”而拍摄“六六思念故乡”的场景时,10岁的小演员拒绝使用眼药水,独自坐在角落静静揣摩:“如果我一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见不到爸爸妈妈,会有多难过?”当镜头对准他时,眼眶通红的少年落下真实的眼泪,那份跨越千年的共情,让在场师生动容。
“那一刻,孩子们不是在‘演历史’,而是在‘懂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成果:不是演技,而是共情。”影片另一导演、美术教师王乐感慨。从最初对“唐三彩”的好奇,到主动查阅史料探究“粟特人为何来长安”“丝路如何连通东西”,拍摄过程中,学生们从历史的“听讲者”,变成了“亲历者”与“讲述者”。“电影最珍贵的,是让孩子明白历史不是书本文字,而是每个鲜活生命的喜怒哀乐。”
影片中,徐大马等少年在老师引导下,从欣赏“国宝”形态,到探索艺术手法,最终领悟文化内涵。而片中书法、诗词、传统礼仪的场景,皆是校园日常:晨诵《少年中国说》、书法社团挥毫、课堂探讨 “仁礼智信”,无一不是高新六小“国学活化”的缩影。
“‘长安一片月’照亮的,不只是盛唐的过往,更是孩子们璀璨的未来。”在校长马惠玲看来,这部电影就如一扇窗,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校园里,正以如此生动、如此深刻的方式,为孩子“开蒙启智”,培育其文化自信。未来,六小学子将继续做“月光下的追梦人”,从今天的传统文化学习者,成长为明日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传播者,让丝路的故事、长安的月色,在新时代里继续流淌。
《别让母爱躲躲藏藏》
聚焦社会议题 以青春担当推动改变
据悉,《别让母爱躲躲藏藏》根据高新一中模拟政协社团学生提案的真实案例故事改编,由该校王子赫、王子悦、张王宇函、董申泽、龚庆杰、秦文洁等17位同学自编、自导、自演,高新一中校园电视台高亮老师指导。
影片的核心故事源于校园观察:高中生张亦凡偶然发现,学校女老师因缺乏母婴室,只能在办公室隐秘角落用吸奶器备奶,还遭部分同事误解。这一细节触动了张亦凡和同学们,他们决定通过学校模拟政协社团发起一场推动母婴室建设的行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公共场所母婴室的现状和需求,并撰写了《关于公共场所大力推进母婴室建设》的提案。经过不懈努力,这份提案被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王元认领,成功提交至全国两会并立案的故事。如今,母婴室已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该案例还被编入教育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进步的典型范例。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藏着我们对‘社会议题’的思考。”担任影片“导演”的王子赫同学感慨,整个拍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操作,更是对团队协作、创意表达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考验。从前期选题敲定,到拍摄细节处理,再到后期制作,他们完整体验了电影工业全流程,体会到了影片创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更深刻理解“艺术不止于表达,更在于关注现实”。
主演龚庆杰同学为贴近角色“张亦凡”,多次与当年提交提案的学长交流,体会“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坚持,他直言,这次创作让自己明白,电影创作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母婴室建设的重视,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指导老师高亮认为,影片获奖的核心,不仅因其精彩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更在于它关注到社会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哺乳期女性,以及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这一重要社会议题。这部微电影的获奖,体现了影展对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品的重视,也为更多青少年创作者树立了榜样。 校方表示,此次微电影获奖,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有力证明。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当代青少年不仅关心自身成长,更关注社会发展,愿意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带来更多温暖与改变,也期待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的儿童电影作品涌现,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程静 剧照、视频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