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岁的邵美琪剪了短发,穿上牛仔连体裤,站在任达华的油画前,摆了个姿势。镜头咔嚓一声,全网开始热议:“港风回来了。”
但其实,照片背后的她,真正忙碌的事和“美”完全无关。白天,她为儿童医疗基金串手链;晚上,回到出租屋继续练习油画;凌晨两点,她还在小红书上回复粉丝,解答“什么眼霜好用”。
这不仅是情怀的展示,而是她给自己安排的“新剧”:如何在影视寒冬中不依赖剧组、也能活得滋润。
虽然TVB新剧卧底娇娃已经拍完,她演的是女二号,但戏份未公开,档期排到了二季度。对她来说,这部剧不过是“旧船票”,真正让她兴奋的,是即将到来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评审工作。她要在两周内看完15部参赛电影,写评语,并准备自己的画展。
第一次当评委,第一次当画家,她笑言,全是“第一次”,而且“没有片酬”。有朋友替她算账:串一条手链卖380港币,材料成本120,最多一天串十条,能赚2600;而小红书接一条护肤广告的报价是6万,相当于串手链一个月的收入。
她笑着说:“软广不错,但手链能救命,广告能救品牌。” 这一句话,不仅让对话陷入沉默,也把她这些年的“生存之道”点亮了——流量的变现要快,但人情的积累更重要。
影视寒冬不仅是一个形容词,它更像是一个动词。去年整年,她只收到三部网剧剧本,其中两部让她演“妈妈”,一部让她演“妈妈的情敌”,她全都拒绝了。“不是嫌角色小,而是嫌套路老。”她转而去深圳谈一部内地网大,主动要求演反派,一个毒枭夫人,开场就自杀。她这样解释:“观众看腻了苦情妈妈,我偏要让他们恨得牙痒。”
尽管剧本还没有最终签订,她已经把台词打印出来,用红笔标出重音,用蓝笔写人物小传。就像当年在TVB拍创世纪时那样拼命。
她说,身体是她最大的“资产”。60岁不做医美,靠跳绳和戒糖保持身材。每天早餐两个蛋白、一杯黑咖啡,午餐水煮西兰花和鸡胸肉,晚餐不吃主食。粉丝问她饿不饿,她直接甩出一张健身照,“饿了就睡觉,梦里什么都有。”
当然,她也会偷吃。去年圣诞节,邓萃雯爆料她一个人干掉了半只烧鹅,第二天她又多跳了2000下绳,把热量给“跳”回去了。她说,自律不是人设,而是职业素养——镜头能清晰到看到毛孔,她必须确保观众看得“不刺眼”。
感情方面,她选择低调。不久前,有人拍到她与一位神秘男子一起去北海道旅行,她让经纪人发声明,表示两人只是多年的好友,纯粹的友情。她私下和记者透露:“恋爱不是刚需,是甜点。甜点有就尝一口,没有也不影响吃正餐。”她将“正餐”定义为:健康、工作、朋友、画画和小红书粉丝。只要这五样都有,她的“情绪五常”就能保持平衡,缺少其中任何一样,她也能自给自足,不会等待别人来拯救自己。
接下来的六个月,她给自己安排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二季度卧底娇娃播出,她准备跟剧组一起跑宣传,但不会抢C位,目标是让角色“黎太”登上热搜,证明“邵美琪还能打”。
第二板斧,五月份她将举办个人小型画展,展出20幅油画,画的都是她演过的经典角色。色彩大胆,用关秀眉的冷蓝、韦海怡的烈红,让观众在画布上重新“刷”这些老剧。门票收入将捐给儿童医疗基金,手链、画作、流量一次性串联起来。
第三板斧,七月她将参与一部内地网大,演毒枭夫人。拍摄前,她已提前两个月开始练习开枪、学习云南方言。拍完后,她会直接投入香港电影节的评审工作,用“演员视角”写影评,反哺自己未来的角色。
她总结道:“演员最怕的不是没戏拍,而是被遗忘。只要观众还记得我,我就能变着法儿回来。”她的手链、跳绳、画油画、当评委,都是她的“记忆锚点”。有了这些,船就不会漂得太远。
最后,她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段视频:镜头里,她刚完成一幅自画像,额头上沾了蓝色油彩。她对着手机说:“蓝色不是忧郁,而是打底,等它干了,我再加一层红色,人生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覆盖,盖着盖着就60了,盖着盖着又能演新的角色。”视频的最后,她把画布调转,露出还未完成的眼睛——空白的,留给观众,也留给下一个自己。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