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12月,电影《毕业生》在北美上映。它不仅以近1.05亿美元的票房突破了当时影史的第三名,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非英雄化的主角形象,成为撕裂旧好莱坞传统的文化符号。美国社会正处于剧变之中,这部关注年轻人情感和人生困境的影片,震撼了好莱坞数十年的创作惯例,标志着电影艺术的一次巨大转折。
《毕业生》从一开始便是一场对好莱坞商业化逻辑的反叛。影片的诞生并非通过制片厂的精心策划,而是源自制片人拉里·特尔曼的一个“冲动投资”。1963年,特尔曼偶然阅读了查尔斯·韦布的同名小说。书中展现的青年疏离感,带着一丝苦涩的幽默深深打动了他,这种情绪在当时的好莱坞电影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尽管特尔曼一向不轻易自掏腰包购买版权,他还是拿出了1000美元购得了小说的改编权。
然而,随之而来的筹资困难让特尔曼陷入了困境。好莱坞制片厂普遍认为,关于“青春迷茫”这一小众题材不可能吸引到广泛观众,因此纷纷拒绝了投资。这时,转机出现在了约瑟夫·莱文身上,这位“B级片之王”以低成本制作闻名,但他敏锐地意识到了青少年市场的巨大潜力。尽管遭遇团队反对,莱文最终还是投入了300万美元,这在当时对于一部非大制作电影来说已属天价。
导演的选择也是一个颠覆性的决定。麦克·尼科尔斯,当时刚刚从喜剧舞台转型电影导演,并没有任何商业电影的执导经验,但他被小说的核心精神所吸引,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接手该项目。原著中的主角本杰明·布拉多克被设定为高大帅气的运动型青年,制片厂推崇的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明星罗伯特·雷德福。然而,尼科尔斯却坚决反对,他认为雷德福的帅气会削弱角色的迷茫感和不合群的特质。他转而选择了29岁的达斯汀·霍夫曼,霍夫曼当时并不知名,身高仅1.67米,外貌与角色设定相差甚远,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与角色的形象相差太大。
尼科尔斯的回应非常经典:“本杰明的迷茫是内心的,他不需要外在的完美。正是这种‘不匹配’才更具真实感。”霍夫曼最终将自己在纽约戏剧圈中的不甘与压抑融入了本杰明的角色,凭借他独特的演绎,角色的迷茫与对成人世界的抗拒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曾直言:“这一选角定义了未来50年银幕男主的形象。”
女主角的选择同样打破了传统。制片方本来希望找一位“完美女性”的代表——多丽丝·黛来饰演罗宾逊太太,但她被拒绝了。最终,33岁的安妮·班克罗夫特接下了这个角色,班克罗夫特在《奇迹制造人》中塑造的圣洁教师形象深入人心,而她在《毕业生》中饰演的罗宾逊太太既充满魅力,又带有压抑,打破了单一的“诱惑者”标签。她凭借精湛的演技让这个角色成为了一位多层次的中年女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毕业生》的配乐也是一段传奇故事。影片最初,尼科尔斯要求西蒙与加芬克尔为电影创作三首新歌,但由于档期紧张,直到剪辑阶段仍未收到作品。于是,剪辑师哈罗德·法恩斯沃思·霍尔临时将西蒙与加芬克尔1964年的旧作《寂静之声》插入本杰明的迷茫片段,效果出奇的好。歌曲中低沉的旋律与本杰明在泳池中漂浮,面对虚伪祝贺时的孤独感完美契合。尼科尔斯立刻决定保留这首歌,并催促创作新歌。
随后的《斯卡布罗集市》和《罗宾逊夫人》成为影片的标志性音乐,尤其是《罗宾逊夫人》中的歌词“Jesus loves you more than you will know”,调侃成人世界的虚伪,成为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1968年,这首歌登顶Billboard榜单,并成为文化符号。影片的原声带也突破了500万张销量,成为好莱坞电影与音乐产业相互促进的经典案例。
《毕业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它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的观众定位逻辑。此前,制片厂始终认为电影应该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创作重心集中在家庭、英雄和爱情等广泛主题。然而,《毕业生》上映后,数据显示其观众群体中近48%年龄在24岁以下,青年观众成为了票房的主力。这一发现促使好莱坞意识到,青年市场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由此,像霍夫曼、阿尔·帕西诺等“反英雄”演员崛起,聚焦青年困惑与社会批判的题材逐渐成为主流,《逍遥骑士》和《午夜牛郎》等影片也相继跟进,形成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
尽管《毕业生》最终让麦克·尼科尔斯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但影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上映初期,《纽约时报》等媒体批评其叙事碎片化,价值观消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片的深刻内涵逐渐被重新审视。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在晚年回顾时表示:“罗宾逊太太才是影片中最清醒的人,她的诱惑是对自身困境的反抗。”这种跨越时代的解读,使得这部电影至今仍具有广泛的讨论度和文化影响力。

)
)
)

)
)
)
)

)
)
)
)
)
)